成都提出要瞄准中国制造的制高点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1-07

  11月3日,成都市政府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举行签约仪式,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及《吉利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沃尔沃SPA平台乘用车项目投资协议》、《吉利BMA乘用车项目投资协议》三大项目投资协议。

  此番签订的三个投资项目代表了行业领先水平,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互联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和三大项目投资协议将推动成都市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极大提升成都市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能级。

  这正是成都致力发展的产业项目,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交汇点和支撑点、四川省首位城市,成都提出要瞄准中国制造的制高点,推动成都制造业低端提升、中端崛起、高端突破,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成都工业做大做强、由大变强的跨越发展。

  根据成都规划的战略目标,成都将肩负起工业挑大梁、“一业定乾坤”的重任,按照“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实施大智造,推进大融合,融入大循环”的发展路径,经过10年努力,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总体规模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日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关于城市经济,成都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下称《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必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传统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和工业体系,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软件名城以及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

  统计数据显示,成都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1.2亿元,三大产业结构为3.5 43.7 52.8。成都工业在产业结构中从来没有超过50%,而沿海城市最高时超过了60%,然后才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成都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对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制造业发展已逐渐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不但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战略,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加紧布局调整,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孕育兴起,制造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因此,《规划》制定了未来将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7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万亿元;到2020年,突破2.6万亿元;到2025年,在2014年基础上翻两番,突破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3位,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围绕4万亿战略目标,《规划》提出,分层级推进产业梯次发展,形成多元支撑格局。其中,突出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布局和市场空间的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主体力量;加快发展有一定基础、市场潜力和符合产业导向的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形成新兴力量;优化发展起“压舱石”作用、需要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食品、轻工、冶金、建材产业,形成稳固力量。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