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产业化存在人才和创新短板
“禅城的功夫产业化优势在于资源相对集中,无论是武术资源还是政策资源。而劣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型人才比较短缺,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二是人们的观念比较保守,功夫产品的创新力不足。”刘永峰建议引进和培养服务型人才,制定武术行业的标准。
禅城武术具备资源集中优势
南方日报:与佛山其他四区相比,禅城武术的特点是什么?在佛山武术版图中的地位如何?
刘永峰:禅城的武术文化资源相对集中,有陈华顺的故居、蔡李佛的鸿胜堂、武馆街、祖庙里的黄飞鸿博物馆、叶问纪念堂、中山公园的精武堂等。禅城目前集中了20多家武馆,活动相对集中多样,如“功夫角”“青少年武术龙狮锦标赛”。另外,禅城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习武的人口在佛山最多,常规习武人口约有1万人,群众习武的氛围很好。部分中小学也有功夫课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把咏春拳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体育课教学生学习咏春拳。总体来说,与其他区相比,禅城武术资源比较集中,活动更多一点,功夫的氛围和文化积淀更为浓厚,禅城确实在这一些方面有一定优势。
南方日报:目前禅城武馆的生存状况如何?
刘永峰:现在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市场化的有效运转,武馆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好,武馆越开越多。但是禅城比较高端和具规模的武馆较少,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武馆。武馆分成专业武馆和业余武馆,一种是家庭传承式、职业类的;一种是兼职类的,这些武馆收徒教学,教会徒弟之后,徒弟可以在本地或外地另开武馆。
武术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端
南方日报:禅城近几年连续举办售票功夫赛事,向产业化发展,目前禅城武术产业化的情况如何?
刘永峰:我认为目前禅城武术产业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功夫+旅游”,现在已经打造功夫的旅游线路,游客来佛山可以进行旅游的私人定制,边旅游边学功夫,也可以住在武馆里亲身体验功夫的魅力,同时还会举办小孩和成人的功夫主题夏令营。第二块是举办或是承办国内外大型武术赛事,像前段时间举行的武战世界功夫争霸赛,也举办一些公益性活动,如蔡李佛拳170周年庆典、佛山功夫嘉年华等活动。第三是提供培训服务,包括武馆本身的收徒培训和到外面给客户提供功夫健身、功夫养生等服务。
目前我们佛科院在做一个“蔡李佛功夫推拿”项目,成立了公司,前期投入1000万元,将蔡李佛的拳法运用于养生推拿方面,这对治疗骨伤、跌打很有效果。在此之前我们做了探索和试行,推动过程十分困难,做了很多公益和宣传。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市民慢慢接受“功夫推拿”的理念。同时,在武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加入推拿的课程,目前已经毕业三届具有推拿技能的学生,他们就业的前景很好。功夫推拿是功夫里的健康产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目前来说,禅城的武术产业化主要还是政府在搭台推动,产业化水平比较粗放和低端,大部分武馆还是家庭作坊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的集约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