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嵌入时尚元素的岭南建筑里,年轻的创客和艺术家相聚于此,为属于自己的梦想奋斗,绽放青春活力。这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滘中路的唯品同创汇,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个时尚科技园曾经是一片以仓储物流等业态为主的“脏乱差”老旧厂房。
从“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老工业区到展现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的转变中,广州塔、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琶洲”)、广交会、海珠湿地成为海珠的崭新名片。新的业态、新的人群、新的环境,孕育出海珠新的创新气质。着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是广州正在破解的时代命题。
作为一个拥有“一口通商”辉煌历史的老城区将如何作答?海珠区委书记马正勇说:“‘老’不意味着僵化守旧,而是孕育新活力的基础所在、动力所在。而‘新’靠建设,‘活’靠产业,海珠要坚持创新引领、产业为核,全力实现‘逆生长’。”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珠区正围绕创新岛核心定位,全面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将海珠区打造成“两个重要窗口”的一颗明珠。
取与舍▶▷
实现新活力 关键靠产业
“你能想到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曾与我们洽谈过合作。”继腾讯、阿里巴巴、小米、唯品会、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等领域龙头企业争相“抢滩”后,琶洲已然声名远播,去年就吸引了三一集团、树根互联等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项目落户。“仅去年我们就接洽了600多家企业。”海珠区招商办工作人员说。还有更多的优质项目,最终因与琶洲的定位不符而遭“淘汰”。
琶洲是海珠蝶变的一个缩影。
“‘老城区’实现新活力,核心关键还是靠产业。”马正勇说,产业,在纵向发展上具有持久力,在横向发展上具备竞争力,产业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对于产业,海珠有严格的坚守和取舍。作为中心城区,海珠客观上更适合土地消耗低,具有高附加值、环保标准高的产业。
最新发布的《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未来海珠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科技服务业、高端商务业、现代商贸会展业、文化旅游业五大主导产业。
海珠要“取”的是年轻的、朝阳型、创新型的产业,要符合现代化中心城区定位的功能;“舍”的是高污染、低附加值、列入区“负面清单”的产业,要舍掉大型货运站场、客运站场、仓储物流等非中心城区的功能。
遵循这样的发展理念,创新演变正在海珠密集发生,区域产业结构也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由此,海珠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2:14.6:85.2调整为2018年的0.1:15.1:84.8,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8年,海珠区专利申请量达10535件,同比增长72.2%;专利授权5163件,同比增长64.6%,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取舍之间,彰显出一个老工业区的定力与跃变。
破与立▶▷
城市改造实现空间“新生”
“我们的目标是做有价值的、有产值的产业园。”去年,保利·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正式开园,其“诞生”于原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旧厂区。
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旧厂改造、引入资本和龙头企业,该园区初步形成了智能交通的产业生态,截至2018年底,该园区产值超过80亿元,产值密度超过81000元/平方米。
实现新活力,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
目前,海珠各地“沉睡”的空间正被“唤醒”,一个个片区正在“新生”。目前,海珠区共有50.22万平方米的村社集体旧物业、超过30万平方米的国有企业旧厂房、近2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正在改造或改造成为科技创新园区。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粤科华南检测技术装备园、唯品同创汇等创新载体迅速崛起。
“‘老城区’实现新活力,一定要‘不破不立’。”马正勇说。正通过“破”,把“老城市”的空间腾出来;通过“立”,把“新活力”的产业导进来。
新年伊始,海珠区就召开了城市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将坚决打赢2019年违法建设治理攻坚战。截至3月20日,海珠区今年已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过70万平方米。
“在中心城区能找到这样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对于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难得。”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白天翔在启迪中海科技园创办的广州德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刚刚开业,在这里,他希望能通过激光制造检测及控制尖端技术的研发推动工业信息化。
在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所所长刘卉看来,新的产业带来了大量富有创造力、有创新思维的年轻创新人才。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