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3-11

  未来4年佛山预计新增学位14.3万个,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为广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即日起,南方日报开设“牢记总书记嘱托 共话新担当新作为”栏目,采访有关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参加讨论发言的全国人大代表,反映广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举措和显著成效。敬请垂注。

  关键词

  人才是第一资源

  【牢记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018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温暖人心,是新时代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说,近年来,我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

  我省正加快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以更大投入、更精准措施,着力破解“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城镇学校建设,出台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着力破解“城镇挤、乡村弱”问题。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在2015年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的基础上,我省去年1月又启动了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致力打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景李虎认为,广东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牢牢坚守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不动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工科”“新师范”建设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围绕我省急需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争取在部分“卡脖子”问题上取得突破,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风,广东教育要扩大开放,同港澳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要推动粤港澳高校深化科技合作,继续推进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积极推动引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知名高校到广东合作办学,大力支撑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区域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景李虎说,广东教育将努力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支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敏生:

  育人才建平台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广东如何培养更多创新型医学类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培养医学人才最终目的是解决病人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敏生说,近年来,该校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推动综合教育改革,让更多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改革负责人,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评价,新增5所直属附属医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如今,放眼全球,生物医疗、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医疗成为医学界的热词。“引进人才不是学校人才战略的全部,我们还要培育一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陈敏生介绍,学校要更主动作为,紧紧抓住前沿科技方向,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突破核心技术,更多地参与全球竞争。创新是一套系统工程,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保持良好互动关系,打通创新链条,释放技术创新的活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的价值最大化。

  在大学的发展热潮中,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常态,如何能将更多医学类人才聚拢,发挥规模效应?陈敏生的答案是“筑巢引凤”。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