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支撑,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到2020年顺利完成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春早人更勤,新春农事忙。早春二月,各地农民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农业生产。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重农强农号角,为农民们增添了干劲儿。沐浴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长春市农村工作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又如约而至,为全市未来一段时期“三农”工作指明方向。
这是长春市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作为农业大市,长春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局如何?全市将如何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乡村振兴?怎样用农业农村发展的扎实成效,为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长春日报为您权威解读。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35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以上
作为农业大市,长春市今年将着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以上,五县(市)区各建一处1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集成应用重大增产技术,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355万亩,农机化水平力争达到90%。
同时,长春市将坚持质量兴农,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立足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总体定位,适当调减籽粒玉米面积,增加绿色水稻、优质大豆、特色杂粮、专用饲用玉米面积,全力打造绿色大粮仓。
推进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
◆新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无抗养殖试点扩大到40个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8月,长春市拉开了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的大幕。两年多来,长春市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今年,长春市将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持续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长春市将启动新立城和石头口门两大水源地保护区50万亩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增绿色有机环境监测面积95万亩,新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0个,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60万亩,园艺特产业产值力争实现235亿元。不断提升畜产品供给质量,全年无抗养殖试点扩大到40个。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以上,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户以上
今年,长春市将以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县域加快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今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户以上,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户以上。精心发展现代种养业,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一产特色化发展,靠高效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积极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乡村新型服务产业,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带动农民增收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春市将大力实施“农业项目三年攻坚计划”,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农业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抓好阿满食品工业园新建项目、开心农业200万羽光伏大棚生态蛋鸭二期工程、佐丹力159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尽快做大县域经济底盘。
同时,长春市将把产业扶贫作为关键,落实好产业扶贫规划,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行动,扶持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庭院经济5万亩,发展优质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专用玉米等特色种植业10万亩,通过因村因户施策,依靠产业扶贫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建设美丽乡村
◆探索培育5个以上特色小镇,打造15个宜居样板村
按照省“百村引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安排,长春市将组织实施“重点镇突破、示范村引领、普通村提升”行动,分层次开展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抓出一批重点镇、特色镇,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宜居样板村,围绕“七线两环”和两大水源地周边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