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繁荣“夜经济”,并非新鲜事。早在1985年,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题为《北京当是不夜城》评论指出,“北京的商店无论大小,作息时间多半和机关一样,你上班它营业,你下班它打烊……一到晚上六七点钟,所有商店一片漆黑。”由此得出,“这不能不是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外地的一个原因。”至今还能在“首都之窗”上看到北京市委办公厅当年关于转发此文的通知原文,“请认真地读一读”,“一句‘诸多不便’,则是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的批评”。
30多年,弹指一挥间。在北京早已实现“不夜城”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时北京的夜晚和那篇文章带来的冲击。北京市政府在当月就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人民生活“几难”的几点意见》,开始着手兴办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的商业、服务业,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第三产业。那不亚于一次思想解放,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物换星移,在深夜消费从“可有可无”的日常消费补充到越来越成为硬需求,北京的夜经济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群众旺盛的夜间消费需求再一次出现差距。北京市相关部门倡导的是“升级版”的经济理念和消费模式。透过下面这些认识,可见一斑:夜生活除吃饭,减压与倾诉是更为主要的需求;对于深夜营业的商家,增加销售的同时也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商家不仅要注重与消费者的物理距离,更要看重心理距离。夜经济,不不止在于填饱空腹,更在于温暖一颗颗深夜的心。
当然,既然是消费升级,繁荣夜间经济不能不顾实际一哄而上,也不能不计成本贪大求全,就必须摆脱行政命令式的动员模式、粗放的发展方式。困难总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