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郑州的发展是很有苗头,但仍然处在一个由教育短板导致的严重人才流失和实体企业疲软的恶性循环中。
郑州的高等教育严重缺失,唯一的211郑州大学也是一个偏重于人文历史考古学和政法的综合类大学,培养出过许多本地公务系统中的“郑大班”,而医学,化学等,虽然有特色,但距离许多大学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是一个大而不强的综合类大学,第三产业相关的学科,更是只剩下三脚猫的功夫。
没有人才,郑州的企业就很难起来,没有企业,就导致整个城市的工资水平严重低下,这也是决定郑州房价未来天花板高度的重要因素。
郑州有很多,或者说过多的底层产业链打拼者,但中高层产业的白领,除了银行和公务系统外就显得零零星星了。这点上来说,甚至郑州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省会都显得底气不足了些。
郑州依托2016年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两年来的政策引进了一些高端企业,如合晶半导体以及新华三科技、甲骨文等,本地也起来了一些当地小型互联网公司如UU跑腿,一步用车和点读科技。
但据我了解,许多公司在郑州长期处于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状态,能够带动整个公司效益提升的高端人才在本地少之又少,仅靠外地大企业因为一些家庭变故而回流的零零星星的高端员工支撑,普适的员工更因为工资过低而望而却步,选择到工资更高的城市做一个同样水平的普适员工。
企业的疲软,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导致郑州这座城市一直处于一种低级协作模式下,经济体量大而不精。
郑州这座城市,最可贵的城市精神就是包容。
位居中原腹地,交通枢纽,所在省份位居南北分界线与第二、三阶梯交界带,咸党甜党汇聚,东部西部往来。南来北往旅客众多,移民众多。因此在郑州,不论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你的习惯是大大咧咧,还是细腻精致;不论你是贫,是富,是仕途中人,还是技术骨干,在这里都能受到完全的尊重。
这里的人尊重你的一切,理解你的一切,他们不会对你的行为无端指责,也不会过分事务。这里无条件的包容,无条件的不排外。郑州就是这个样子。只要有人,这里就有活力,但我希望郑州可以用产业去包装这份活力,让更多的人才爱上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