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依托深圳融入深圳发展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12-29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规划编制组成员

  一、综研专访: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及重点是怎么样的?产业“深发展”情况如何?

  刘兴贺:第一,在产业转移工业园阶段(2011年之前),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两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面积为13.08平方公里,只能从单一的工业园区发展角度去对产业进行规划,当时主要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IT业、旅游、能源、临港工业、物流等产业。

  第二,在合作区起步阶段(2011-2013年),产业转移园升级为深汕特别合作区,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深圳主管经济管理和建设。由于体制机制调整,发展空间拓展到468.3平方公里,已经升级为产业城市的概念,由于深圳元素介入,宏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基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阶段性特点、企业意愿等做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摸底调研,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突破,带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配套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旅游业、生态农业,推动合作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第三,在合作区打基础阶段(2014-2017年),深圳元素不断凸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对口帮扶不断深入,腾讯云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步入大开发大建设阶段。本阶段的产业发展主要侧重于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宏观发展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结合产业发展已有基础,确定产业发展重点: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进,发挥港口、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创新生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四,现阶段,合作区成为深圳第“10+1”区,由深圳负责全面建设管理,经过几年发展,发展规模和效益显著增强。2010-2017年GDP占汕尾市比重从3.7%上升至5.2%,人均GDP从汕尾市的1.59倍提高到2.18倍,成为区域发展领头羊。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四个产业集群,目前,合作区已落地产业项目67个,61个来自深圳。其中,竣工投产13个,主体施工30个,桩基建设5个,正筹备动工19个。为下一步合作区产业发展融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综研专访: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约束情况?

  刘兴贺:对产业发展资源禀赋来看,土地、水、电、人力资源要素供给紧约束,生态环境敏感。合作区土地总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土地开发潜力大,但受地形限制及交通市政廊道分割,不适合大型企业入驻。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开发空间,生态基底良好,农田、低丘缓坡、盆地、山林等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影响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综研专访:与一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比,合作区产业发展最重要考虑什么因素?

  刘兴贺:与一般区域不同,合作区是深汕两市共建园区,园区品牌效应和合作机制是决定合作园区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深圳元素”以及深汕合作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和理顺,是合作区产业发展的关键钥匙。

  第一,2011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刚成立时,通过对企业布局及发展诉求的调研情况来看,深圳元素是吸引企业首要因素,体制机制是深圳企业特别关注的第二要素,同时生活生产配套、劳动力供给、治安和文化、土地发展空间等也是企业投资合作区考虑的主要问题。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