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发区白手起家27年从荒地成武汉产业引擎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12-28

  楚天都市报记者宋枕涛李辉

  大江奔流,沌水汤汤,两江交汇,其名沌口。

  古老的地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焕发新生。27年前,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在这片荒地上,白手起家,凭借“再造一个武汉”的雄心壮志,从一个汽车项目裂变为一座城,发展成著名的“中国车都”,跃居武汉第一大经济板块。

  今天,这座活力无限的产业新城,这座开放包容的梦想之城,这座创新实干的希望之城,正在二次创业,向世界级车都迈进。

  “围绕省和武汉市提出建设世界汽车产业集群目标,武汉开发区上下正与时间赛跑,全力推进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胡亚波说。

  武汉圆了半世纪的“轿车梦”

  “武汉开发区的主要道路,比如沌阳大道、神龙大道等,轴线都是南偏西15度,这样,冬天得到的阳光最多,夏天得到的阳光最少。这是神龙落户时,听取法方意见的结果。”王远昌说。

  王远昌是汉阳县最后一任县长、蔡甸区首任区长,后长期任武汉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见证、参与了武汉开发区发展建设。

  说起神龙落户的往事,不得不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轿车梦”就已开始在武汉人的心中萦绕。

  而这个梦直到1988年才有了盼头,当时的二汽(现东风公司)上报30万辆轿车项目建议书,获国家计委批准,开始全国招标。一时间,12个省市提供113个厂址争抢。

  当时的武汉,轿车生产是空白,汽车产业陷入困境,若能争得这个项目,将注入全新动力,自然加入抢夺大军。

  1988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调集精兵强将,成立“轿车办”,王远昌便是成员之一。

  各地向二汽提供的选址材料,用汽车一车车拖进十堰。最终,武汉凭借产业基础、区位、政策等优势胜出。

  原本,二汽的轿车总装厂与法国雪铁龙合资。由于特殊原因,中法关系出现波折,何时签约没了时间表。一直到1990年12月20日,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生产30万辆轿车项目合同签字仪式在巴黎举行。消息传回,举市沸腾。

  从签约到落地,还有很长的路。为推进项目落地,武汉拿出了超常规的方法和魄力,敢闯敢试。1991年5月16日,在项目还没有完全落定的情况下,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就动工建设了。当时主持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任德亮开玩笑说:“如果项目搞不成,就到这里当柑橘园的园长。”

  1992年,东风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资成立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落户武汉开发区,成为国家汽车工业的三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一。神龙项目的落户,拉开了武汉轿车产业发展的序幕。

  白手创业建起“中国车都”

  “宁要汉口一张床,不要沌口一套房。”谈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武汉开发区,68岁的当地人郑智刚记忆犹新,“当时武汉开发区到处是荒坡、泥巴路。和‘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货到汉口活’的武昌、汉口,不可同日而语。”

  武汉开发区起步建设阶段,国家没给一分钱,资金全靠自筹。当时,供电、电信、供水、排水、道路等11项基础设施,总共需要投入5个多亿。为此,武汉举全市之力支持该区建设,武汉市属各单位各部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力合作。几千名驻汉官兵和武汉市直机关干部浩浩荡荡开进该区,挥锹抡镐,植树造林,把一片黄土变成了绿林。

  武汉开发区人更是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该区管委会刚成立时,在沌口一个粮站里办公,十几个人挤一个办公室。“冬天四面漏风,特别冷,我们就烤点木炭,把室内熏得乌烟瘴气的。过年了没有收入,年怎么过?我就跑到市政府去,当时正好在打豆腐,我拿了两个桶,提了两桶豆腐回来,一人分几块豆腐,就把年过了。”任德亮说。

  王远昌表示,武汉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如行政机构高效、精简。刚刚成立时,管委会内设不到10个机构,只有200多人,该区拥有市级审批权限,各种审批都可以区内完成。

  精干的团队,创业的氛围,武汉开发区的“中国车都”梦由此起航。1995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在神龙武汉一工厂下线;2017年,东风本田公司累计实现产值1092.2亿元,成为武汉工业史上首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单体企业……

  27年来,东风总部等54家世界500强企业,神龙、东风本田和东风雷诺等7家整车厂,以及法雷奥、格特拉克、纳铁福等500多家世界知名零部件厂商陆续聚集,使这里成为著名的“中国车都”。

  “当时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项目将为武汉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但都没有想到,汽车会很快成为武汉第一大产业。”王远昌说。

  武汉开发区成产业引擎

  因车而生,因车而兴,但武汉开发区的产业格局并没有局限于车。从诞生第一天起,开发区就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链条,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扎堆落户。

  开车行驶在东风大道高架上,两侧便是武汉最大规模工业走廊,武汉的工业心脏在这里汩汩跳动。格力、美的、可口可乐……每年,这里生产120万辆汽车、1200万台(套)家电,以及大量食品饮料等。

  2017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列武汉市第一。在200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该区综合排名第23位,产业基础排名第8位,利用外资排名第5位。

  今天的武汉开发区,不负当年所望,已经成为湖北、武汉经济的主战场、主引擎之一,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食品饮料为支撑的现代产业集群及完整产业链条,集聚工业设计、研发制造、咨询服务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万人,产业工人14.1万人,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平台40个。

  农民洗脚上岸当产业工人

  改革开放不仅造就了武汉开发区,更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60岁的武汉开发区龙湖社区居民曹传国称,改革开放之前,他靠打渔为生,每天收入连两斤猪肉都买不到。村里190多户人家,大部分都住土坯房,还有一些住茅草房。

  改革开放以后,曹传国所在的军江村大胆打破计划经济束缚,相继组建了6个村办企业,生产药瓶、包装纸箱等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村民们生活大为好转。

  “80年代,村里给渔民统一建的是两层小楼,居民自建一个平方补贴20元,一栋房子下来可以补两三千,那时盖个房子也就七八千块钱。”曹传国回忆。

  2009年起,龙湖社区开始拆迁还建,2015年成立社区。至此,村民们不再从地里刨食,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社区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开发区上班,只要愿意干,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

  建区之初,武汉开发区是工业区,人气不旺,生活不便,随着江汉大学、武汉体育中心等公共机构落户,武汉开发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大幅进步,如今已成为时尚现代的武汉西南副城。

  努力打造世界级车都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汽车革命,支撑这场革命的是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是自汽车诞生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汽车曾经改变了世界,现在,它正在被改变。”今年举行的“湖北武汉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士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

  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巨变,27岁,年轻的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又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二次创业”再出发。

  “武汉开发区的优势在制造业,未来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彭浩表示,将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使传统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当前工作重点是,围绕建设万亿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以东风汽车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速向新能源化、电动化转型;同时,大力引进培育世界级知名车企,补强下一代汽车产业链。

  “创新实干、激情奉献”是武汉开发区人难以磨灭的精神底色。仅2018年上半年,该区就新增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8个,招商签约总额达1149亿元。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正加快建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创新中心、亿咖通汽车芯片、无人驾驶汽车等研发机构相继落地。

  “你好,风神!附近有什么比较好的西餐厅?”

  “哇,真厉害,它帮我找到了几家高档西餐厅,就像思考过一样。”

  几乎每个到访东风公司技术中心T创实验室的客人,都会坐在东风WINDLINK3.0体验舱内,体验一把人机互动的乐趣。

  这是东风和百度、博泰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车机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听懂人类复杂的语言,在AI智能语音的加持下,即使用复杂的语音指令也可实现车辆各项控制功能,并可自我学习、自我进化。

  像WINDLINK3.0人工智能车机系统一样的“黑科技”在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还有不少,科技创新将助力东风公司抢占“下一代汽车”制高点,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东风。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迹退。九万里风鹏正举,不待扬鞭自奋蹄,当前,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已行动起来,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创新实干,拼搏赶超,将为国家级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亮点城市再立新功。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