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12-25

  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常被昵称为“北京亦庄”的土地,不仅是北京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更在有限的空间内,聚焦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亦庄经验”。

  外资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1991年,北京确立了筹建“亦庄工业小区”的方案,提出要快速引进适合首都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周边发展。1992年4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奠基。

  开发区的“起步区”是3.8平方公里的农田。1994年4月,几十家外企驻京代表被请进开发区,参加一场实地举办的招商说明会。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大幕由此开启。

  “从一开始,开发区就按占地少、污染少、物耗少、能耗少、水耗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五少两高’的标准筛选入区企业。”开发区的一位老干部告诉记者。首批入区企业——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对此感触很深,“招商标准很高,瞄准的都是国内甚至全球领先的项目”。

  “当年,开发区提出‘投资者的成功,开发区的繁荣’这句口号,绝不是一句空话。”赵彤记得,刚入区搞基建时是管委会帮了大忙;2003年“非典”时,消毒隔离措施是管委会做的;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管委会最早补贴“减产不裁员”企业……这种细致的关怀,让SMC(中国)将投资额从2000万美元增至6亿美元。

  从以优惠政策为主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转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开发区利用外资的理念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

  “企业入区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王延卫告诉记者,生产制造型企业每万平方米占地产生的产值、每万平方米占地创造的税收都有较高的门槛。“引进项目时,我们更注重企业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有什么样的研发团队。”“摸底”过后,是专家组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才能正式进入上报程序。前后五层审核把关后,还要定期接受产业内容、产值、税收、就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估。

  目前,开发区已聚集企业2万多家,其中外资企业900余家。区内企业技术和产品普遍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拥有83家世界500强企业。

  由点到链凝聚高精尖

  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开发区应该重点发展哪些产业?开发区有关负责人总结为3点:对接国家战略、不搞重复建设、注重“原创”。

  为实现产业链精准布局,开发区画出32个“产业链图”,从中选取适合发展的项目。通过吸引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充分利用亦庄国投产业投融资平台,招揽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布局,带动全产业链快速前进。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