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解放思想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观念创新和艰苦创业相互交融,由沧海变桑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云南省会昆明独特的地理区位不言而喻。然而,40年前,即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外国人也不多见,昆明自不用说。
今天,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湄合作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交会点的昆明,改革开放之门越开越大:53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4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在此布局兴业,同世界20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马可·波罗笔下的“壮丽大城”正荣耀归来。
大国之崛起,必然带动大城崛起。今年6月份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中,昆明入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城市”名单。
这项荣誉背后,充盈着历代建设者的辛勤汗水,更记录着“春城向春”的发展愿景,以及“开放向外”的发展足迹。
改革的路径越改越宽
1978年,昆明全市GDP仅为15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改革开放的号角在春城吹响后,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真正迎来了勃勃生机,各行各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面对困境,1978年底,昆明工业企业率先进入改革的第一个高潮,对工业企业开始放权松绑,到1979年,全市多数工业企业都转亏为盈,昆钢等亏损大户竟然一年就减亏2000万元,工业经济进入全面恢复状态,提高到15亿元之多。巨大成效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在农村,继1981年基本实现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昆明农业农村的发展就开始转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乡镇企业开始发展。
1991年前后,昆明工业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开放发展,以市场引导生产的模式逐步形成,开拓市场的视野也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向周边东南亚国家市场。1992年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下,西南五省七方在昆明达成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确定了第二年在昆明举办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交易会——昆交会。昆明作为面向西南开放的窗口和中心的作用开始显现。
1999年,云南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入驻昆明。举世瞩目的“99世博会”,把昆明推向了世界舞台。这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强有力地助推了昆明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初期,昆明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0∶60∶30,属于典型的“二三一”工业带动型。时至今日,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13.0∶60.9∶26.1调整为2017年的4.3∶38.4∶57.3。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1.2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截至2017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4857.64亿元,是1978年的322.6倍;人均GDP达71906元,是1978年的173.3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7位、西部省会城市第3位。
以主城五区为例,五华区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0.58亿元,2017年达1088.22亿元,是1978年的1876倍;盘龙区已有25家500强企业落户,其中不乏汇丰银行、麦德龙、百安居、东亚银行等国际知名企业;官渡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17年GDP继续位列昆明市主城核心区第一;西山区40年前还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郊区,现已连续10年入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呈贡区已是一座教育新城、科教新城,拥有11所高校,呈贡信息产业园是全省唯一以、云计算信息产业为特色的专业园区。
对于昆明入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报告》是这样评价的: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昆明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7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5倍。世界园艺博览会彰显了昆明特色和中国气派,也给昆明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昆明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进行经贸往来的陆路枢纽,尤其是中国对缅甸、老挝和泰国开放的陆路枢纽。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为昆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大”的春城越“长”越新
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足迹,永远都离不开城市建设这一话题,它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承载,也是“走出去”的踏脚石、“引进来”的磁吸石。
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榜上有名。当即,昆明重点研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重点保护集中于一环路以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地段,如文林街片区、翠湖片区等;对城市绿化和生态系统进行规划;确立城市住宅生活区、住宅小区建设以及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主要在一环路周围二环路以内开始建设一批小区,如东华小区、董家湾小区、虹山小区等。
1983年,昆明由此前的四区四县调整扩大为四区八县,城市初步形成组团型放射式结构布局。1984年的《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其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为现代昆明城市交通打下坚实根基,所形成的“两环、三横四纵、五出口”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2年5月27日,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登上历史舞台。在昆明城市东部的一片荒地上,一群创业者手持一纸批文,20万元开办费,怀着要在这片9.8平方公里土地上打造西南最大新型工业化园区的理想,开始艰苦创业……紧接着,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展示窗口,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孕育而生。截至1999年底,昆明建成区基本上已经连片,形成块状空间格局,特别是“99世博会”后,昆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
2003年5月29日至30日,省委、省政府在昆明召开规划现场办公会,作出“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部署,成为昆明城市发展史上一次大跨越。
现代新昆明战略决策,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为昆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全社会动员的作用,推动了全社会对昆明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探讨。
呈贡新城作为现代新昆明建设先行区率先启动。2011年11月1日,呈贡华丽转身,正式撤县设区。“昨天的浦东就是今天的呈贡,今天的浦东就是未来的呈贡。”2014年4月3日,在昆明市呈贡区举行的呈贡新城发展价值高峰论坛上,呈贡区委负责人表达了对呈贡的信心。
随着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施,昆明市级行政中心顺利搬迁至呈贡新区,城市发展逐步从单中心向“一湖四片”组团式转变。尤其是近年来,昆明市委对昆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确定: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它明确了昆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昆明未来的美好蓝图。
2017年2月15日早上7点多,昆阳街道郑和路365号,晋宁县委、县政府大楼门口的牌匾前,人们争相拍照留念,因为3个多小时后,他们脚下这片土地就要从“县城”变成“城区”。晋宁撤县设区,昆明“区级梯队”迎来新成员——晋宁继五华、盘龙、官渡、西山、东川、呈贡之后,成为昆明第七个区,昆明城区立即“长大”了70%,总面积从过去的1722平方公里增加到2952平方公里,随着空间的扩展,昆明势必迎来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