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筑湾区文化产业生态圈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12-18

  在广州提出构建大湾区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广州文交会也以提升产业基础发掘新业态、以园区建设塑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生态圈发展,并朝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快步迈进。在业内人士看来,文交会可借助粤港澳优势链接全球市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非遗+”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主题为“走进永庆坊、留下城市的记忆”广州非遗展区无疑成了2018广州文交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永庆坊”展示从传统的西关大屋场景延伸到外部公共空间,“市集”的概念网罗了如潘高寿、采芝林、西关正骨、广式腊味、广式莲蓉饼食、沙湾水牛奶等广州最传统的医药和饮食技艺类非遗项目。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引领消费升级,既还原了广州人津津乐道的美食养生,如此接地气的创新,也展现了广州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勃勃生机。

  而在该展览的“广府华章服饰秀”环节,广州服装设计师屈汀南从广绣、香云纱等传统手工艺中获取灵感,将广州的“非遗+时尚”以现代华服的形象打入法国、意大利等欧洲时尚圈。

  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弘扬直接带动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开发。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广作,不单与京作、苏作等传统工艺流派并肩齐名,其精湛的技艺、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曾在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写下重要的一笔。

  最新的广作“非遗+科技”项目出自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金憓的团队。“我们跟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打破了香云纱传统染织规律进行创作,把金属镀层工艺和香云纱有机结合起来。”金憓介绍,技术改进可以把颜色的光泽度和层次变得更丰富,使香云纱更加有科技感和未来感,扩大广州非遗的受众面。

  文交会上,广州率先发布了《广州非遗+文化资源交易与合作手册》。系统梳理了当前的文化合作资源,借助文交会搭建广州非遗+文化资源与交易合作平台,让广州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产业开发,弘扬当代价值。

  广州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厚,粤剧和岭南古琴两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成为广州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现有17项国家级非遗与68项省级、107项市级名录项目共同组成了广州非遗可观的“文化版图”。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巡视员朱红兵表示,广州非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抢救和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创新与融合。

  事实上,广州“非遗+”的文化新业态不仅体现在市场与交易的活跃度,还体现在公益与扶贫、专业服务方面。由穗黔扶贫协作而引进的贵州非遗扶贫项目,与广之旅非遗游、唯品会唯爱工坊非遗扶贫等5个项目显示广州在“非遗+”文化新业态的工作成果。

  其中,广州非遗知识产权登记与交易平台以其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保护,使广州成为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将非遗作为城市重要知识产权运营的城市。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