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发布,方案中明确提到,未来将积极开展“网上看样、实体网点提货”、“网上下单、实店消费”等O2O商业模式应用。并且这样的模式不仅限于零售业,包括家政、婚庆、家电维修、健康、养老等生活服务行业都将加大与互联网的结合。
发展早,“互联网+流通”遍地开花
在手机App里点好菜,选择好到店用餐的时间,下班之后直接约上友人进店就可以用餐。不仅如此,在用餐完毕的结账环节,也一样可以在手机上直接完成。“这种感觉就跟回到自家饭厅吃饭一样。”相比店外拿着号码焦急等待排位的食客,福州市民王小姐对自己的这次用餐体验十分满意。吃完饭,她还顺便到楼下的永辉超市里带走此前在网上选购好的生活用品,挑选、结账同样都在网上完成,王小姐唯一要做的就是去门店自提点取走。
这一切的便利,都要得益于“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福建各个城市,此类实体店与互联网的结合比比皆是。以福州为例,今年国庆黄金周福州就成为国内移动支付消费最活跃的十大城市之一。根据支付宝口碑公布的统计数据,福州共有47万用户在线下使用支付宝口碑进行了消费。
事实上,在福建不少农村地区,“互联网+流通”的影响力早已显现。在2015年的“6·18”期间,福建省就在网上搭建了福建省农副产品销售平台,来自全省各地的上千种农副产品通过这个平台直接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销售。同年底,福建省摄影行业协会也成立了O2O平台,实现了消费者在线预约选择摄影师、化妆师,在线下享受服务,之后继续在线选片、下单、评价等等功能。
从时间上看,福建市场上各行业对于O2O的试水也走在了前列。早在2013年,福州宝龙城市广场和晋江宝龙城市广场就接连启动了O2O模式,商家可以通过宝龙提供的线上平台做推广、销售、展示,消费者可以在线上直接选购、支付,等待配送即可。
如今不少一线城市高端楼盘大力宣传的智慧社区,福建市场也早就出现。2014年,福州中庚城、华润橡树湾、三盛集团旗下的伯恩物业等都已经发力社区O2O。
治痛点,未来更上一层楼
尽管从种种表现来看,“互联网+”在福建早已渗透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但“互联网+”在福建市场还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应用中,有待挖掘。
“最典型的就是线上生鲜的销售还是块硬骨头,很多线上销售的农副产品仅限于干货、不容易腐坏的半成品等,真正的新鲜蔬果、鱼、肉等生鲜产品销售率不高。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类产品的损耗率太高,因为配送环节的条件跟不上,例如冷链物流成本太高。”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就是硬件发展跟不上,就是“互联网+流通”发展还不够充分的表现。
硬件建设拖了“互联网+”发展的后腿,这是不少业者的想法。例如,社区商业要实施O2O,可现有的许多社区便利店存在老旧、设备落后等情况,相关人才储备上也跟不上。有些经营者年纪较大,无法熟练操作电子设备,或是有些经营者缺乏服务意识。
有业者指出,如今“互联网+”在福建市场上的大多数应用模式都是照搬其他一线城市已有的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在技术上,也难以取得创新性的突破。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高级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