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更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如何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已成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长春市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尽最大努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2016年至2018年,通过连续三年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暖流计划”,长春市有效促进了居民持续稳定增收,使更多城乡居民切实享受到了城市改革发展的红利。
长春市就业局副局长张胤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长春市确立了民生优先的行动导向和民意为重的评价导向,进一步提升了“暖流计划”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8年,“暖流计划”预计直接或间接惠及城乡居民966万人次,比上年度增长8.2%;实现总增收70.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78%;人均增收731元,比上年度(445元)增长64.3%。
推进居民高质量稳定就业,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增收
眼下,“就业难”“创业难”日益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长春市“暖流计划”把就业和创业工作摆在了首要位置,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就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入手,提高城乡居民增收能力。从年初到现在,长春市已新开发岗位12.43万个,完成年计划的103.58%;新增就业10.8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98.52%。
长春市积极与“腾讯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引领就业,倾力打造“3+5”就业创业“数字长春”服务平台,构建了新时代“大就业”工作格局。另外,通过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吸纳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为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到城乡居民增收工作中,“暖流计划”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行动援助就业,提供就业岗位9500个,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近年来,长春市不断完善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审贷制度,进一步发挥了创业资金扶持作用,降低贷款风险。目前,全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4亿元,贷款额位列全省第一,完成全年任务的124.43%,直接扶持创业1749人,带动就业5738人。
促进各类人才增收,兜牢城乡居民收入底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长春市不断加大了人才工作领域改革创新力度,通过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从而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带动增收。
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家补助。长春市对企业引进且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双一流”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分别给予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费5万元、8万元,目前已初审通过申报材料1814份。
为解决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安居问题,长春市通过盘活闲置房产,开发了5000套人才公寓,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基础保障。
长春市通过提升财政投入的普惠性,重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低收入群体帮扶和弱势群体保障等问题,全面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2018年,长春市失业保险金标准由1256元提高到了1513元。“两节”期间,长春市对城区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保分类施保家庭发放生活补助,共发放一次性节日补助2484.5万元,受益人群达到8万户11万人。
放宽资产经营限制,增加居民非工资性收入
三年来,长春市将“暖流”倾注于农村劳动者、中低收入者、创业者、技能人才、高端人才等各类群体,通过放宽资产经营限制,持续增加居民非工资性收入,为幸福长春加码升温,让“民生之花”继续温暖绽放。
盘活城乡不动产资源,开展经营、租赁活动。2018年6月,长春市确定了首批润德、万科、诺瑞德、力旺、炜达等5家符合“租购并举”条件的试点企业,上线运行“房屋托管+标准化装修+互联网租房”平台。通过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闲置民居和存量住房得以有效盘活。此外,长春市以各县(市)区、开发区作为实施主体,在全市贫困村建设特色民俗房屋、农家乐、大棚、种养殖基地等项目70余个,由有技术、有能力的经营者投资经营,贫困户以产权入股并参与分红,实现增收脱贫。
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治项目,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改良土壤结构,长春市对“田、水、路、林”进行了综合整治。此外,长春市建立健全了县乡两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今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55.8万公顷,达到耕地总面积的44.6%,比2017年增加6.1个百分点。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