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江苏省气象局,人才硕果盈枝同样令人欣喜:3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工程,20人入选“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工程,4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8人8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人被纳入中国气象局英才计划,8人被纳入气象科技骨干海外培养项目……
在欣喜的背后,反映的是江苏气象部门人才繁荣的发展现状,更折射出全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优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气象局围绕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青年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上打破制度藩篱,突出人才能力本位。引育并举,精谋实为,全面提升了全省气象部门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开创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格局,为江苏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精准引进,厘清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
江苏省气象局所处的南京北极阁,曾经是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发源地,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当代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陶诗言等气象大家都曾在此工作学习。
辉煌往矣,一度,江苏省气象人才发展堪忧。2012年,江苏省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水平在全国仅居第十位,无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工程,人才资源开发不足、人才梯次不合理,高层次青年人才断层等问题凸显,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短板亟待补齐。
人才紧缺如何补?精准引才是关键。江苏省气象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人才规划。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翟武全介绍,省气象局近年来在公开、公平的招聘制度下,围绕不同层次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在引才目标上精准定位,把有限的编制资源投放在最紧缺、最急需、最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上。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
2015年,为推进卫星资料的业务应用,江苏省气象局专门成立了多源卫星资料业务应用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加大对大气遥感等急需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陈昊就是当年被录用的复旦大学遥感专业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为该团队的第二负责人。因为导师“舍不得”放人,他差点耽误了入职。“当年我们多次协商就业协议,甚至延长报到时间,省局领导也几次过问,为的就是留住人才。”江苏省气象局人事处处长闵莉说。
在2013年的一次预报员专项项目验收会上,当时还在无锡市气象台任副台长的刘端阳因出色的科研能力让现场评委眼前一亮。“没想到市局还能有人把一个不起眼的项目做得这么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韩桂荣回忆道。很快,刘端阳就从无锡市气象局借调至省气象局从事大气环境研究,并作为唯一的地市级气象科技骨干入选中国气象局首批青年英才。不久,省气象局大气环境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成立,集纳了全省环境气象精英。当时政策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是高级工程师,资历尚浅的刘端阳只是一名工程师,但他优异的表现打动了评审专家,被破格选用为团队负责人。
兴化市气象局地处江苏省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全省偏低。如何吸引人才“往低处流”,兴化市气象局动了不少脑筋。一番摸索后,根据自身人才发展需求,市气象局参照执行当地政府人才政策,完善激励政策和支持措施,实施发放“购房券”等优惠制度吸引人才。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