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无疑是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最佳写照之一。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快递员,不仅付出着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来“计量”的勤劳,也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贡献出不可替代的力量。
另一组最新数据尽管不在统计局19日的表单中,但同样凸显了中国经济进步的品质。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就业这项国际上通常最为看重的指标好于预期,也佐证了国家统计局“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判断。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要现代化,工业要信息化,新增就业主要靠服务业吸纳。快递业兴起即是最好的证明。同时,1-3季度支撑税收增长的“大头”也是服务业,占到了60%以上。
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这与服务业快速增长也密切相关。因为服务业耗电量只有工业的1/7,随着GDP总量中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单位GDP增速对应的用电量等能源消耗水平当然就会不断降低。
站在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点上,回顾李克强总理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很能说明问题。
2013年5月,李克强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发表“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演讲指出:服务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2012年占GDP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左右的百分点。总理给出的结论是:差距就是潜力。“发展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这样的战略布局在其后两年明显见效:2015年服务业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后,2016年3月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等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总理的时间语态从“将来时”变为“进行时”。其实,这正是中国经济“破茧成蝶”的生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