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银川发展的动力之源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11-14

  40年,弹指一挥间。银川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兴、因人才而兴,科学技术在这座塞上湖城奏响了一曲创新驱动的动人旋律。40年中,两代银川人众志成城,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实力,激活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得40年来银川的科技型企业呈裂变式增长。科技创新,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

  【回顾】从零起步到西北创新高地

  ——谋篇布局绘就创新蓝图

  1978年,对银川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这一年,我市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之一,开始大力开展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科研人员“松绑”,鼓励知识分子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截至1985年4月,全市中专以上和自学成才取得技术职称的自然科学人员达2865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倍。而这一批科技人才,也成为了40年巨变中,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支柱。

  随着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市科技工作也全面铺开,从实施“科技兴银”“科教兴银”战略,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到发挥科技管理的创造作用,科学技术开始向各个领域全面渗透,冶金、机械、化工、建筑建材等主要行业吹响了“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改革的春风为释放创新活力探路前行。2017年7月,我市以“走在前,作表率”的首府担当,出台了《银川市“科技强市”战略实施意见》,对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问题,银川推出了“研发贷”“科技板”;对专利技术保护意识不够的问题,选派科技创新指导员深入企业指导;对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创新人才匮乏的短板,实施了创新型人才“千人进修计划”,以及科技型企业“百千计划”培育工程等,聚力打造西北创新高地。

  从1978年到2018年,我市的科技实力从零基础起步,发展到如今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以上,全市从事科技工作人员达12000人,科技创新团队达到55个,涵盖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药卫生等多外领域,打造出“众创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金字塔型梯队培育体系。

  【发展】创新体制汇聚发展资源

  ——开辟科技成果在银转化新模式

  今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银川都市圈产业技术对接交流会”在银川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的16名专家、教授,携带最新研究成果组团而来,与我市共享集团、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宝胜线缆等20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开展了深度交流。

  交流会上,“先进塑性加工与数字化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高温合金精密铸件先进成型技术”“大面积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高纯氧化铝”等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参会的企业深受启发。据了解,自今年1月揭牌运行以来,该研究院已于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开展了“大直径单晶硅CZ制备的热场模拟与自适应智能调控研究”项目,与宁夏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3D玻璃热弯陶瓷模具研发与中试”项目。

  银川从不讳言自身的科技短板,为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我市不断组织企业、高校、院所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开展科技交流合作。今年,宁夏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动力电子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发出“电网自动接入储备电源可控硅设备”,取得了国家高低压电气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的型式试验报告证书,填补了国内空白。而该项技术的成功研发得益于我市机制体制的创新。

  目前我市以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壳单位”聚焦创新要素,以东西部合作项目为抓手,汇集科技创新资源,重点解决银川发展的一些痛点、痒点,为银川都市圈及宁夏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探索科技链金融链高效结合,建设西北地区金融助推科技创新之高地。例如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去年12月运行以来,下设的研究机构已围绕葡萄酒、军民融合、新材料等领域引进科技创新资源,开展了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组织申报了“葡萄酒抗寒抗旱优质品种培育、推广及葡萄酒加工工艺提升”“银川材料产业综合创新平台”“城市排水沟渠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开辟了科技成果在银落地转化的新模式。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