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创造“深圳速度”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9-13

  改革开放初期,它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神话”,诞生了震惊中外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当年参与缔造“深圳速度”的湖北建设者、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兼一公司经理的张恩沛如今已89岁高龄。而参与建设的“四顶红帽子”,也白发苍苍。

  一个建筑市场的“外来者”是如何承接深圳国贸大厦工程,创造“深圳速度”的?8月20日下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赴深圳,探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鱼”和“熊掌”,艰难的抉择

  1981年,总部还在湖北荆门的中建三局一公司手头的项目全部收尾。彼时,国家已不再给建筑企业“派活了”。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的张恩沛不得不“找米下锅,自谋生路”。

  此时,传来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消息。来不及等到上级领导的批准,张恩沛挤上了南下的列车。

  来到深圳,张恩沛立刻被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所震撼,做出了在深圳发展的决定。尾随他来的13人先遣队里,就有后来担任国贸工地现场负责人的王毓刚。

  已安家湖北的王毓刚接到指令,二话不说,带上简单的行李毅然南下。“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王毓刚清楚地记得,1982年正月初四,他们在深圳市工人文化宫旁的一间房间住下后,就到处找项目。白天,他们舍不得坐公共汽车,就步行。晚上,交流所思所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揽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六层楼的医院门诊部。临时搭建的工棚没有电,晚上黑乎乎的,对岸就是灯火辉煌的香港。“借着对岸的光,我看到了深圳的希望。”王毓刚回忆。

  很快,“希望”就猝不及防地来了。

  深圳市人民南路与嘉宾路交汇处的一片沼泽地上,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向世界昭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此时,中建三局已在建设金城大厦。在金城大厦和国贸大厦之间,张恩沛只能选一个。然而,即使是舍弃了金城项目,少赚几百万不说,中建三局未必能中标国贸项目。大多数人提出,应该选金城。金城大厦是外汇工程,地下基础又搞完了,嘴边的鸭子,怎么能让它飞走呢?业主说:继续干金城,每平方米再加30元港币!

  国贸,可能的辉煌;金城,则是唾手可得的眼前利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张恩沛决定“赌”一把,转入国贸大厦的角逐。“国贸大厦当时确实看不到利润,但这可是改革开放的象征,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估量。”

  喜讯传来了——1983年,中建三局中标深圳国贸主体工程。

  “如果失败,我们愿意坐牢”

  工地上有四个年轻人,36岁施工指挥王毓刚、39岁副指挥厉复兴、40岁总工程师俞飞熊、26岁滑模主管罗君东。由于这4人总戴着红色安全帽,故被亲切地称为缔造“深圳速度”“四顶红帽子”。大家在一起日夜攻关,个个眼含血丝。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