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 老特区在新起点上“二次创业”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9-12

  在珠海研发总装的我国首架水陆两栖大飞机“鲲龙”AG600 001架机顺利从珠海起飞,跨越广东、湖南、湖北空域,降落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完成转场任务。这标志着“鲲龙”AG600全面进入水上试验、试飞阶段。

  这只是珠海改革开放40年来众多科技成就中的一项。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从昔日珠江三角洲上小小的珠海县,到现如今珠江口西岸的重要城市,科技发挥了很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40年来,珠海始终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在全国率先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开办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跨境园区——珠澳跨境工业区。从生化制药厂、金山,到格力电器、云洲智能等,一大批“实力派”创新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珠海将在新起点上‘二次创业’,开创发展新局面,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探路。”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说。

  曾接连摘得“全国第一”桂冠

  珠海珠华大厦对面的社区公园,绿树成荫,行人匆匆而过。同行的人告诉记者:“这个地方是有故事的。”

  40年前,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该厂于1978年9月动工兴建,第二年5月投入试产。经过几年的努力,香洲毛纺厂已名声在外。1984年,邓小平来到珠海考察,首站即来到香洲毛纺厂,并对该厂的发展予以充分肯定。

  “到1984年,该厂共生产毛纱135万磅,实现利润52万元。当年10月,香洲毛纺厂建成投产不到5年,已全部还清投资本息。”资料如是记载。

  这一段时间,珠海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85年年底,珠海共有140多家企业相继诞生。

  科技日报记者查阅珠海市1990年的大事记发现,当时的科技创新已非常活跃,仅上半年就出现多个“全国首创”“全国第一”: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利用海洋能发电的万山镇波力发电站试机成功;珠海经济特区九洲特种纸厂与天津造纸技术研究所合作生产的图文传真纸试产成功,结束了我国图文传真纸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珠海经济特区江海航运公司投资建造的我国首艘第一代沿海双尾节能型快速车、客渡船“汇川轮”首航成功;国内首创的即打即排电子排版机、四通手提电子排版机EP—901面世……

  “要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不断创造出新东西,才能有竞争力。”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来到特区,这样强调道。

  这一时期的珠海已然成为创新创业的聚集地。1992年,史玉柱将巨人高科技集团迁到珠海;雷军到珠海金山公司总部实习。此后,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来到珠海,在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