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大技能人才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8-10

  近年来,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技能人才增收步伐加快,涌现出一些地方亮点。上海市在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技能人才甚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大国制作”需要“大国工匠”,重塑“上海品牌”需要“上海工匠”,而激励机制是确保工匠产生、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黄浦区作为全国技能人才增收的试点区,是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政策的实施者,也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全区营造了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黄浦区当前试点中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破边界。

  一是突破“有证”与“无证”的边界。对于技能人才,不局限于具有国家技能鉴定证书的人员,还有很多不持证的技能人才。如黄浦区有很多国家级市级的非遗技艺,要扶持和保护好这些非遗技能,同时要为传承人打通增收渠道。二是突破人才性质的边界。很多技能人才可能也是小微创业者、新型农民工等。黄浦区已有培训机构开始了技能培训后续的创业培训,为技能人才增收增加通道。政府部门需要对相关政策开展有机整合。三是突破技能的国际边界。技能人才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在黄浦区,已有一家和法国蓝带厨艺学校合作的培训学校,受培训的技能人才颁发法国蓝带厨艺学校的证书,就业前景很好,大部分可到米其林餐厅、五星级餐厅就业,或者出国就业、自我创业,确保技能人才增收。

  其次是重特色。

  一是要突出当前重点工作的特点。上海正在筹备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同时也在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黄浦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大力发展本土技能、服务技能和创新技能,积极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服务于当前重点工作。二是和区域发展特点结合。黄浦区正在开展北京东路升级改造,将融入更多的科创元素,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智能化技能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三是注重“一企一特色,一企一方案”。鼓励各家企业按照自身特点开展技能人才增收工作,政府提供服务清单,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打通技能人才培养和增收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另外还需换思路。

  一是树立有补贴又不唯补贴意识。政府补贴是“底板”,是保障,但不是根本。在技能人才增收工作中要想清楚定位,政府是引导者,企业是主导者,培训机构是向导者,社会是倡导者。所以要通过灵活的支持政策,给企业多一些“软刺激”,如技术类要素类入股、高师带徒、建立工作室、技能竞赛、提高政治待遇等多重方式,鼓励和倡导企业自身增加对技能人才的激励。二是树立制度供给再出发意识。政府在实施各项政策时,习惯有“纵向”意识。发改部门在牵头技能人才增收工作中,要有再出发意识,不仅要有政策“纵向”意识,更要具备政策的“横向”意识,将人社、工会、文化、金融办、商务委、民政、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激励政策整合起来,再梳理、再优化、再创新、再出发。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