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科技金融的机理、挑战与政策机制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0-20

  国内科技金融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制度层面改革推进加快。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和金融融合,畅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途径,实现技术、资本、人才和各种创新要素的聚合、对接、优化。另一方面,公共投入加大。通过设立科创引导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大专项发展基金等,政策性投入不断增加。

  在全球科技金融浪逐潮涌的背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尤其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科技金融的基本理论、主旨面向有新的认识,政策也出现新的趋势。本文尝试简要阐明这些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政策机制设计和工具创新角度展望科技金融前景。

  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便利问题之所以成为创新者和政策制定者的优先议题,是因为融资便利对于科技研发和创新极其重要,对于处于种子期或更早期阶段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来说更是如此。大量研究表明,多数科创行动中止是因为无法在早期阶段获得融资便利。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漫长的周期中均需要金融服务支撑,否则不可持续。

  尽管科技新项目开发和前沿开拓性研究等创新行动越来越重要,但中小科创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却障碍重重。至少,传统银行金融产品和能力难以匹配高技术研发项目的融资需求。那些高技术初创型中小企业面对的是传统僵化金融渠道严格的融资约束。这一约束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理论挑战,即面对科技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假设下如何安排借款人、贷款人、权益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投资人和创新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框架下,创新者作为借款方拥有绝对信息优势,较作为贷款方的投资人所掌握的项目进展、研发能力、技术含量、创新程度等关键信息更充分更详尽。因此,科技金融通常涉及复杂的交易信息结构安排,而且,它对法律金融环境有极其灵活且极其严格的“冲突”要求,是一个很难的挑战。

  迄今为止,科技研发和创新相关金融业务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目前也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多年来,政策制定者一直被科技研发和创新融资过程中高风险贷款短缺和高技术股权市场失灵问题所困扰,最新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为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作出重要探索。

  例如,风险资本扮演填补项目早期和晚期增长之间的资金缺口的关键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更多商业性天使资本对处在更早期和更有风险阶段的科创项目投资兴趣增加。这就缓解了高资本密集度行业中的高技术初创企业的融资困境,风险资本能够迅速助推这类科创企业成长。

  全球范围来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和欧洲的商业性天使投资规模都在稳定增长,但是,相对庞大的科创项目融资需求还是杯水车薪。美国硅谷银行的业务模式是一个成功案例,它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将投资人的钱和开发者的创新思想成功绑在一起,让他们在共同利益面前同舟共济。但是这一模式目前仍然难以照搬到国内。比如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银行给企业做短期的贷款,靠期权可转债来获取利益属于不合法的行为。

  此外,最前沿的研发和创新需要更长时间的前期投入,要冒更高的风险,科技研发需要对接的是有足够耐心的长线资本,可是,因为社会基础信用系统不完善、政策体制环境不稳定、产权安全感缺乏等种种缘由,市场中的多数资本更偏向于短期套利,愿意作长期投入安排的资本凤毛麟角。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