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风景优美的乌山之麓、白马河畔,白墙蓝瓦的园林式建筑里,悄然矗立着福建省画院。伴随着改革的春风于1982年成立,福建省画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涵盖国画、油画、书法、雕塑等门类以及学术创作、理论研究、艺术交流等职能的公益性机构。2017年底上任的张永海院长,成为该院最新一代掌舵者。此前,他曾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任教长达30年,长于艺术,更懂管理。近期,本报记者专访了张永海,请他介绍福建省画院目前的发展状况和近期规划。
美术文化周刊:请您介绍一下画院的基本情况。
张永海:福建省画院创办迄今已有36年。最早的创办者、画院首任院长丁仃在当时是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在他影响之下,画院在办院之初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发展至今,画院有编制21个,含在编画家11人,下设有办公室、艺术事务部、学术部、理论研究部等部门。画院于2003年创办了《画院·画家》杂志,该刊坚持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的办刊宗旨,不仅重点报道本院开展的学术活动,还开辟专栏,连续系统介绍兄弟画院及在外闽籍书画家艺术成就,为增进全国画院的广泛交流提供平台。此外,画院拥有小型展厅,可以举办小规模展览。
我院画师作品参加大量国际性、全国性美展、书法展,获奖80多人次,其中自第六届全国美展至第十届全国美展,我院画家作品入选60人次,获奖25人次。我们特聘了近百名画师,他们绝大多数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教授等等。为响应国家对新文艺群体扶持联动的要求,近年来,画院还特聘了一批有一定成就的优秀青年职业艺术家,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今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关注年轻优秀艺术家,力争不拘一格降人才。
美术文化周刊:画院如何鼓励特聘画家们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呢?
张永海:首先,画院吸引人才不是一聘了事,而是通过协议与画家形成紧密的联动合作关系。我们会定期组织画家进行采风写生、讲座和展览等活动。特聘画师的聘任并不是终身制的,而是五年一聘——如果画家的状态良好,画院会继续聘任,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自动解聘。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关注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互信,画院提供学术氛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以集体的方式介入,借助画院这个平台,使他们能够聚拢在一体,形成合力,实现“1+1>2”的效果。这样,对福建省艺术家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比较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鼓励画家多创作精品,画院出台了新的规定和办法,不仅要求画家每年必须下基层采风写生达两个月,充分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且在每年年终举办学术作品展,同时在尺寸、学术水准上有严格要求。从今年开始,我们将以年展的形式予以呈现。如果画家总是在画室里创作,灵感终会枯竭。写生采风能够带给画家们新鲜的题材和刺激,促进创作。画院希望通过这样的要求,促进画家尤其是年轻的画家能尽快成长、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