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新气象再掀创业潮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7-06

  如今,雄壮的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伶仃洋海面上。这座沐浴改革开放荣光的特区城市,又一次站在了历史性发展机遇的起点上。叠加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自贸区的政策优势,背负着沟通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历史使命,珠海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嘹亮号角。

  担负先行先试使命“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不少当地人这样形容改革开放前的珠海。当时还只是小渔村的珠海,面临着为全国改革先行先试的重大考验,这让不少改革闯将心里没底。“这件事你没有做过,我也没有做过,大家都没有做过,所以不可能按老章法办事。相信你会大胆往前闯的,省委也一定支持你。”多年以后,珠海市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仍能清晰地记起,当时主持广东工作的习仲勋同志对他的勉励。

  港商澳商们纷纷看好珠海的发展前景,外资涌入珠海,珠海也在与各方的合作与磨合中探索着特区建设的路径。在被誉为“中国试办经济特区最早的花朵”的香洲毛纺厂创办过程中,特区建设者们就从香港“毛纺大王”曹光彪那里学到了不少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验。

  1979年,在看到珠海还没有一家像样酒店的情况后,澳门商人吴福萌生了把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经验引进珠海的想法,并开始与珠海方面接洽。当年,国家还未制定有关中外企业合作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珠海提出了“我方提供土地,外商负责资金”的合作经营方式,引进外资在市区石景山麓兴建涉外宾馆——石景山旅游中心,正式拉开中外合作经营的序幕。酒店开张营业的第一季度,便获得纯利润70多万港元。

  吴健民在其《创办珠海特区五年的回忆》一书中回忆,特区之特,重在解放思想,重在直面问题,“学费是愿意交的,但是,我们也不放弃探求一条少交学费或者不交学费的路子”。

  珠海建设者们当年的远见卓识让人佩服。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招商引资和谋求特区发展之时,珠海就认识到了环境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坚持“只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有污染的一概不能进入”。这一思路为珠海这颗珠江西岸的明珠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珠海蓝”,也让珠海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城市。

  建设人才创业乐土

  自珠海特区设立之日起,邓小平同志对这方改革热土的关注支持就从未停止过。1984年1月,在珠海特区发展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来到珠海视察,并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的著名题词。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