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加速合肥工业“调转促”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0-14

  今年以来,合肥市经信委先后被评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单位一等奖第一名”、合肥市委综合考核评价为“好”等次、市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等三项最高荣誉,创历史最好水平。

  前8个月,全市2439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65.6亿元,同比增长9.3%。工业产销率为96.9%,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9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09.3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50.3亿元,同比增长4.6%,占工业投资的63%。

  在此基础上,接下来合肥市经信委将继续谋划并组织实施“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申报、“十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市创业创新“1+13+X”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争创等一批立足当前、影响长远的专项工作,为合肥工业加快“调转促”步伐赢得先机。

  为此,合肥市经信委首先从调度强运行入手,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运行的监测预警,增强运行分析时效性、前瞻性。对重点企业月度生产和效益报表实施监控,及时跟进生产经营波动并协调解决。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前三季度,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平均9次带队,深入县区开发区200余户企业,开展调查研究超60天。

  在技改强投资方面,将提请合肥市政府印发出台《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3年计划完成技改投资4400亿元。编制发布《合肥市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导向目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遴选若干第三方专业机构拟入驻70余户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对标诊断”。发挥市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以及“121”重大项目推进机制,12寸存储芯片设计及制造、超导质子治疗装备制造、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平台及产业化、强基精密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转型强产业方面,坚持“十大路径”,以“十个一”和“三个融入”为切入点,围绕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住宅产业化、重大车辆装备、光伏及新能源、生物等十大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打造合肥产业发展“升级版”。出台《市传统制造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在新一轮制造业创新转型上抢得先机。成功获批“国字号”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集聚区。实施智能制造产业“2345”工程,推动智能语音46个重点项目建设,出台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条”,推进智能制造、智能语音、光伏等重点产业发展。

  政策强服务方面,按照“四个转变”的思路,修订出台年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合肥市财政安排8.2亿元年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修订市光伏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应用模式创新,对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继续保持“全国最优”。编印《2016年市支持工业发展政策汇编》,组织小分队深入县(市)区开发区进行政策宣贯,参与企业超3500户(次)。

  创新强供给方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工业精准制造和创新能力。年内已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3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92家;新增省级行业技术中心4家。推荐45家企业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一期6.2万平方米已建成,并与30多家国际设计企业成功签约, 其中6企业16项设计产品已获得德国红点、IF、美国IDEA等国际设计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20%。

  平台强节能方面,成功承办“安徽省暨合肥市节能宣传周”。启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省率先启动节能量交易平台、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城市楼宇能耗在线监测“三大”平台建设,启动重点企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能源消费利用状况现场监察和能源审计工作。召开“合肥市2015-2016年电网规划建设对接会”,抓好迎峰度夏保供电,提升电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支撑。

  应用强融合方面,实施“万千百”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正在为首批137家企业入驻开展免费的智能化改造顶层规划。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全国领先,已有58家企业成为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31个产品入选省(第四批)信息消费创新产品目录。加快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市建设,全力推进全市无线局域网建设,全市已建成无线网络热点约2万个,其中主城区约1.2万个。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

  规划强履职方面,加强工业发展顶层设计,完成《合肥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在抓好十大重点产业规划同时,关注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点,完成民营经济、信息消费、产业品牌、低碳工业园区、通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启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申报,力争在新一轮制造业创新转型上抢得先机。

  产品强市场方面,出台《合肥市推广使用两创产品暂行办法》和《合肥市两创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自主技术创新和首创型产品,在市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予以推广应用,已确认首批171户企业496个产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东等国家(地区)合作,开展产能、产品、技术的立体化对接,合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家电“特需列车”首次开行。通过举办工程机械产销对接会,搭建“合肥工业”线上销售平台,编印《合肥市轨道交通配套企业和产品目录》等举措,完善各类供需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双创强活力方面,合肥市创业创新“1+13+X”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其中市级网络核心枢纽平台已进入立项程序。完成《合肥市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规范指引(标准)》起草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向在肥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推荐950户优质小微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全市小微企业续贷过桥资金规模现已达9.8亿元,上半年帮扶814户企业周转,累计提供周转贷款金额41.29亿元。全力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品牌,现备案小微企业创业基地81个,总面积37.7万平方米,带动创业团队5760个,吸纳就业人数53947人,拥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分别为1个、13个和35个。涌现出合肥高新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中国声谷”创业园、工投·创智天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双创基地品牌”。特别是荣事达电子电器“合伙人制+事业部制”模式,成为大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双创”平台的国家级典范。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