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抓好政策统筹细化,10月12日,在省政协月度协商座谈会上,部分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工商联会员纷纷就“加快建设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言献策。
委员们认为,确保全面创新改革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关键是要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升体制机制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一定要围着产业转,要有叫得响的产品、叫得响的产业。”陈永满委员认为,新型工业化呼唤新体制新机制,政府要做好产业论证研究,提出精准的政策设计,坚持特色发展和自主发展,同时要注重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王金笛委员认为,建设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沈阳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集中力量打组合拳,并要实现全省上下联动,共同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于晓光委员认为,必须把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环节衔接不畅等问题。
委员们认为,建设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必须认真研究如何选好人、用好人、留住人。
于文明委员认为,创新改革不仅需要大批领军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技术工人。他建议政府加大对中德装备园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创新经费投入机制、治理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省九三学社社员戴丽梅认为,要根据人才的种类完善人才政策,如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人才等,通过特岗特薪、定向培训、完善保障等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委员们认为,建设好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要做好各项政策的统筹、落实和细化。
省工商联会员赵久宏认为,沈阳国际软件园的一些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小新松”“小东软”,沈阳应在人才、资金和市场上进一步细化支持政策,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李平生委员建议,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应大力发展沈阳自有产业优势的产业基金,通过政府政策对优势产业的强力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直接投资于实体经济,促进沈阳市经济稳步发展。
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后,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认真研究委员们的意见建议,积极支持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