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识产权与新经济融合发展高层会议在成都举行,专家学者为成都发展建言献策。相关人员表示,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全球经济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技术、服务、知识相结合的新形态加速演变。知识产权制度由于其分享知识和激励创新的功能,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鼓励毕业生创业而不是教授创业,改变远离大学办孵化器的做法。”“从‘赋能’的视角进行知识产权管理,让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各部门实现价值。”“完善行政司法保护,畅通技术融资的渠道。”……5月18日,知识产权与新经济融合发展高层会议在成都举行,围绕“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的主题,近30位来自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见解,为成都这座创新创业之城建言献策。
成都市副市长范毅在致辞时表示,成都将加快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促进知识产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知识产权支撑城市创新发展的全新路径。
打造全新工作格局
“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全球经济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技术、服务、知识相结合的新形态加速演变。知识产权制度由于其分享知识和激励创新的功能,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宏兵表示,成都在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当前形势下,知识产权业界人士共聚一堂,探讨知识产权与新经济融合发展的议题,必要且及时。
事实上,“新经济”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美国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一扭颓势,取得了经济增速快、就业率高、通胀率低的发展成绩。1996年,《商业周刊》把这种由新技术带动的经济增长称为“新经济的胜利”。2016年,“新经济”首次进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2017年,成都市印发《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构建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娱乐、新文创、大健康、新金融7个产业核心区,到2022年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让新经济企业发展到10万家以上,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等目标。同时,《意见》在知识产权方面提出深化“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形成知识产权咨询、申报、评估、交易、保护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聚集等具体要求,以支撑新经济发展目标。
此次大会上,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从业者展示了近年来成都市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商华表示,在新经济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将加快构建以新经济为主导、知识产权密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等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加大对恶意侵权、群体侵权、反复侵权等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构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调解仲裁+社会监督”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格局,为成都和整个四川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