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形成了反哺和支撑财政收入的新态势,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上升到50.7%,现代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对财政收入的拉升作用日益凸显……今年第一季度,人们在审视北京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开门红”的成绩单,进而追溯到上年度全市财政收入稳中提质的“大账本”时,豁然发现首都“高精尖”产业正加速替代传统业态和动能,已经成为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定海神针”。
问渠哪得清如许?据北京市财政局研究室负责人介绍,面对近几年经济下行、功能疏解、产业转移、财政增收放缓、刚性支出扩张等因素叠加的压力,财政部门在处理“退”与“进”、“舍”与“得”、“都”与“城”、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等关系中算好政治账、经济账、长远账,积极应对和克服“壮士断腕”“瘦身健体”“凤凰涅槃”的短期阵痛,始终保持助推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清醒冷静和坚韧执着,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中交出了高颜值答卷。
一是围绕有序疏解腾退的减量发展用财施策,推动首都最稀缺的资源加快聚焦高质量发展。财政部门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设立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引导资金,统筹各类与专项行动相关的财政资金,以“先预拨、后清算”“抓调度、促对接”“抓监控、督进度”“审绩效、严奖惩”的方式带动区级资金联动投入,以基金管理平台、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发挥了“花财政小钱、办疏解大事”的作用。设立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主要用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设等方面,子基金层面的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在津冀等地加快布局和落地,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240亿元参与打造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
北京市财政还推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移支付激励办法、调整企业跨区迁移财力补偿办法、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奖励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增强了市、区两级携手促疏解、调结构、转动能的合力。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992家,调整疏解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594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动批、天意、大红门等批发市场疏解腾退后的楼宇空间,正加速变身为发展科技金融及时尚创意产业、壮大首都经济“白菜心”的新阵容。
二是围绕打造“三城一区”的创新发展用财施策,推动首都最前沿的业态合力支撑高质量发展。财政部门积极助推中关村科学城抓“聚焦”、怀柔科学城抓“突破”、未来科学城抓“搞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抓“转化”,近5年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年均增长9.4%,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在财政投入方式上突出多元化,对市属公益性科研院所采用定额补助方式给予稳定支持;对有明确绩效目标的项目或政策给予后补助支持;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采用基金方式,2017年设立了总规模达200亿元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发行政府债券支持怀柔科学城土地开发和基建设施;采用PPP方式支持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项目。在财政扶持政策上突出精准度,先后投入1.4亿元推广“首都科技创新券”,累计支持1998家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实施创新创业项目2156项。在财政保障机制上突出激励性,推出了取消科研项目预算财政评审环节、提高人员激励支出、松绑科研类差旅会议及出国经费限制、保障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大项目配套资金、扩大市属公益性院所和高校科研定额经费支持规模、拓展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增强科研结余结转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下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权8项改革举措,以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市级科研仪器设备政府采购管理规定、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八项新政”全面落地,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比例不低于70%的“破冰之举”,推动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