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大胆尝试34年前武汉请来一位"洋厂长"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4-03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城市竞争之本、动能转换之要、创新活力之源。去年,武汉市委提出,把招才引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大气魄引智、留才,将为武汉新一轮的改革,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34年前,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彼时,武汉市在引进人才为改革发力上的大胆尝试,引起全国瞩目,更为全国在引进智力、重视人才、推进改革上树立了典范。

  武汉,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一片方形小树林,只有四分之一足球场大小,被周边密集的厂房和嘈杂的机器声包围着。

  深绿色的冬青树叶,掩映着一位德国人的半身铜像。它太不起眼了,倘若不细看基座上的文字,路过的年轻人或许根本想不到,30多年前,这位德国人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震撼与轰动。

  3公里外,古五路以西,解放大道以南,几栋老旧楼房与新的高层住宅楼,交错坐落在一起。74岁的夏发有,费力搜罗着脑袋里的记忆碎片,向记者拼接出有些遥远的工厂场景。

  这块土地曾经见证了一个明星国有工厂的兴盛与衰落。如今,这里除了几栋职工宿舍楼,再也找不到工厂存在过的痕迹。

  1984,“突破之年”

  1984年9月的一天,当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拖着一个大皮箱,从德国辗转北京,到达汉口火车站时,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次年初的新华社报道中,1984年被称为“突破之年”而载入我国史册。

  这年暮春,我国自制的运载火箭,把试验通信卫星送到三万六千公里高空,定点在与地球同步的轨道上,开始了通信、广播和电视传送等试验。

  夏天,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发出清脆枪声,夺得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突破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记录。

  秋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冬天,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博得全世界称道。

  “个子高高的,一头白发,瓜子脸,看起来严肃直率,聊起天来却活泼亲切。”87岁的武汉市外事办原副主任吕志清,还记得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格里希的场景。

  这次见面的两年前,武汉市就与格里希的故乡联邦德国杜伊斯堡市,结成友好城市,开展了多项合作交流,其中之一是邀请德国退休专家到武汉担任技术顾问和咨询。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谈话,“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人多花了几个钱。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

  5个月后,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服务局,派出了第一批3位退休专家到武汉,在几家国营工厂里担任技术咨询。

  次年,格里希到了武汉,作为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他被安排到武汉柴油机厂做技术咨询。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