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从一个农业小城到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蜕变,是中国制造业的鲜活样本,从加工贸易到开放型经济的跃升,是东莞“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历史进程;从为别人代工服装鞋包到自主研发智能终端,也深刻反映着我国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变化......
如今的东莞,再次站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拐点”,呈现出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经济转型的良好势头,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态势愈加牢固,动能转换比较明显,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转型、加工贸易转型、发展质量和效益四个维度都释放出了信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4077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1.7万件,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2017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50.5%;一般贸易进出口提高到45.9%,接近50%的拐点;国税、地税收入分别增长22.5%和22.4%,其中国税突破1500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二。
从“敢为天下先”到“改革进行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莞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浓缩中国”的市情,改革开放的“独特基因”,让“国字号”改革特别青睐东莞。2015年以来,东莞承担了32项“国字号”试点,包括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等重头改革任务。最有名的“国字号”试点当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东莞先行先试,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成功打造了不具地方立法权城市的商改样本。
为了厚植优势、补齐短板,打赢转型发展关口的攻坚战,近日东莞市委出台“一号文”,通过七大领域25项政策,力争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探索更多成功实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一号文”提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打造“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一揽子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这也厘清了下一步重点“莞版改革”的逻辑与思路。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
曾经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皆为东莞制造,如今全球每五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来自东莞;从代工鞋包服装到研发智能终端,这是东莞从“三来一补”到“自主创新”的跃升。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2017年东莞GDP再次突破达到7582亿元,从东莞制造不断走向“东莞智造”。
为了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转型,东莞自2012年就提出连续5年拿出50亿元支持企业发展; 以新型研发机构、“机器换人”等为抓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入大量科研创新项目和人才,逐步探索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东莞深度融入广深科创走廊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目前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沿着产业链一路回溯,“隐形冠军”和行业巨头企业的逐渐聚集,加快了东莞制造的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构建。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和市场力量奠定了科技的基础,大学、风投、研发机构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这几股力量交织有望帮助东莞造就下一个辉煌。
从“四轮驱动”到“园区统筹”
2001年,东莞设立第一个市级园区,园区经济得到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以松山湖国家高新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省级重大发展平台、市级开发区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园区格局。
2017年,东莞把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将全市划分为6大片区,确定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为3个先行区,梳理形成中子科学城等14个项目“引爆点”,着力破解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构建全市组团联动发展格局。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