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青岛市民眼中,青岛中央商务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楼宇林立、商圈聚集,而这仅仅是中央商务区由建设阶段迈入发展阶段的一个开端,2018年,智慧与高端正以迅猛之势即将成为青岛中央商务区新的名片,数字经济、生物技术、绿色建筑等项目的落地正将人们引领向未来生活,响应贯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央商务区正迈着坚实的脚步。青岛中央商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健表示,2018年,青岛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将按照区委区政府“聚焦提效年”的部署,抢抓新旧动能转换历史机遇,以打造“产城融合型国家级CBD”为目标,以挂图作战模式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我省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腾笼换鸟的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中央商务区提出打造“三大产业方向+四大新型业态”的产业定位。将云计算产业、地理信息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扶持新金融、智库经济、高端孵化器和未来商业生活港四个新型业态。到2022年达成目标,五年大变化,迈入国家级CBD行列。
刷脸管理的“未来”楼宇 云计算打造数字经济平台
青岛中央商务区目前已拥有50栋总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海拔295米的青岛市已建成最高建筑“国际航运中心”坐落其中,云计算产业推进中心主任温雪娜介绍,这个项目占地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室内面积平铺开相当于一百亩左右,该楼目前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温雪娜向记者描述了国际航运中心未来智慧管理的景象,园区内青岛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人脸识别技术达到全国顶尖水平,依托这项技术,国际航运中心能够实现在人行走过程中读取身份信息,自动开启门禁,记录考勤等,访客也可以通过中央商务区APP进行来访预约,上传照片并审核通过后,即可顺利通过识别进入楼宇,入口处的显示屏也同步显示带有访客姓名的温馨欢迎词。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人工登记,也免去了携带门禁卡的诸多不便。甚至不再需要人脸面对识别机器。同样的,人脸识别系统也可以同步应用于停车管理,通过人脸与车牌的双认证,可以实现停车场的智能管理,也为共享停车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基础。而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在国际航运中心都即将成为现实。
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同,云计算产业是一个服务平台,因此“应用”成为了温雪娜招商时考虑的重要问题,运用政府的号召能力与政策倾向,帮助入驻企业找到市场,同时提升中央商务区自身水平,这是新型的行业技术与招商模式所带来的“双赢”。
目前,云计算产业基地已经聚集了浪潮(青岛)科技集团、浪潮天元(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旷视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新华锦信贸环球国际贸易应用中心等五十余家云计算企业。引入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科学仿真中心,设计青岛数字产业与科技创新研究院,重点从能源、金融、信用、地理空间等垂直领域创新发展。
禽流感疫苗从这走向世界 打造生物科技创新高地
在南京路、台柳路、清江路与重庆南路之间,有一块占地面积189.12亩的园区,生物科技产业推进中心主任李娟介绍,这里将依托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打造一个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战略性产业培育、产学研合作及由动物保健领域到人体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生物科技产业综合园区。
“国家禽流感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就在这里进行定点生产和出口,而生产企业就是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控股企业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李娟说,作为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的核心技术支撑,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是承担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监测,动物和动物产品兽医卫生评估,动物卫生法规标准和重大外来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国家级动物卫生机构,是国家实施兽医行业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李娟介绍,动卫中心已在青岛市运行40多年,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储备、科研设施、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
李娟介绍,园区内设置了5个功能区域,分别为科技研发区、产业集聚区、创业孵化区、配套服务区、功能扩展区。项目一期,即科技研发区,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投资2亿元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已经建成,目前正在进行综合验收,年内将投入使用。项目二期,即产业集聚区与创业孵化区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经完成,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项目三期的配套服务区与功能扩展区,正由城发集团进行土地整理工作。预计到2020年实现产值30亿元,到2030年,园区实现产值超100亿元。
市中心的“绿色”科技城 地理信息产业助力城市规划
2017年12月“新型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暨建筑业创新应用交流会”上,市北区与住建部科技中心共同签署了《“绿色建设科技城”框架合作协议》。中央商务区为先行试点示范区,梳理了区域内待建、在建项目,搭建起绿色建筑项目库,推行采用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切实推动装配式、被动式等绿色建设发展。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运用绿色建设新技术解决城市痛点,以城带产、以产促城,实现产城融合,打造全国首个覆盖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的产业聚集区,落地中央商务区。
同时,地理信息产业推进中心主任赵青介绍,中心正在逐步推进院士工作站、地理信息大厦、地理信息产业园三期建设工作,以地理科技创新与地理文化创意为核心驱动力,重点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地理文化创意产业、地理教育产业等三大核心产业,形成由技术研究平台和产业集群构成的体系;推进市北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市北区城市地下空间普查及开发利用规划(以中央商务区为全市示范区),加速地理时空云平台的建设。同时,创新建设“住建云”+“城市云”的“双云”平台暨建筑业产业基地。启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工作,打造地下CBD。
面对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机遇与挑战,管委会主任杨健说,中央商务区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以腾笼换鸟、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精神,抓项目进度、抓优质服务、抓综合整治、抓督查协调,努力推动中央商务区经济提质增效。时刻发扬“效率”、“闯劲”、“韧性”、“活力”、“风骨”的“商务区精神”,以挂图作战模式抓好“开发在建”、“规划开发”、“招商引税”、“配套建设”四大类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实施战略,推进“绿色建设科技城”“双云”融合以及浪潮云计算等产业落地见效,在数据打通、数据开放、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等领域率先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