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全球化正步入深度调整期,世界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应该如何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厦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数字经济、产业融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实体经济形态加快重塑。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加强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等全球化战略,不断整合全球价值链,实现转型和产业的高度垄断。可以说,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已进入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
制造业不仅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更是国际产业竞争的主战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通过贸易保护、降低税收等方法,促进制造业再回归。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以低成本替代方式大规模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争夺市场。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配套齐备,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产业中高端技术上优势不明显。在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中,一些城市依托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尖端的关键核心技术,正逐步从区域竞合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厦门推动经济扩量提质、打造经济特区升级版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厦门已经初步形成了“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6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67.9%。但与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发展差距仍然比较明显,经济体量偏小、工业投资比例偏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根植型大企业不多、民营经济不活跃、经济内生自主性不强等矛盾还较突出。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着眼于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厚植实体经济的质量优势,不断优化供给结构,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让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永葆青春活力。
大力推动厦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厦门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的根本要求,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厦门落地生根,引领实体经济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关键技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引进平台型企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软件信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围绕发展前景好、有基础但仍薄弱的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新兴产业。
二是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集约化。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重点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等产业,培育壮大高世代面板、可穿戴设备、智能制造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鼓励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主辅分离,设立面向细分行业的技术研发、信息化支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新型服务企业。推进“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努力取得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是引导传统产业向优质高效转型。水暖厨卫、纺织服装领域和运动器材等领域,重点是提高工业设计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加强原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水平,制定一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品牌营销、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和公共技术平台。
四是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分工关系,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二者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要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重点领域,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和软件园二期、三期,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以集成电路为切入点,利用众创空间和设计展会,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前瞻布局产业发展梯队。根据厦门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创新能力等实际情况,加快发展平板显示、旅游会展、航运物流等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软件信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海洋高新、文化创意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规划生命健康,北斗导航及应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等三大未来产业,构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联动发展、交替发力的“3+4+3”产业发展梯队。
持续增强创新驱动效应。推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布局智能硬件和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研发设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重视本地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发挥双创基地和众创空间的潜力,构建创新生态圈,鼓励企业与民间资本融合、引导研发机构申请专利,创建行业技术标准。
精心培育大型根植型企业。根据厦门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大型根植型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重视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利于本土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千方百计地发挥好政府适度有为的角色和作用,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企业需求,进一步增强企业对政府服务的获得感。
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深化和拓展“海纳百川”、“双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集成电路、石墨烯、航空维修等产业领域紧缺专业人才。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企业人才和科研人才间的双向兼职、双向流动制度,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紧盯新加坡等先进标杆地区,推进实施改善营商环境的20项具体措施,综合评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效,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间,提高便利性,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更接地气、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