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工业强国建设中,江苏正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
正视压力,
必须释放“第一动力”
一个日趋严峻的问题不容忽视:放眼全球,面对现实,江苏要素比较优势正逐步缩小,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产业发展动力有所减弱。
“作为全国最发达地区之一,江苏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和动力持续优化,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但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的瓶颈制约依然比较突出。”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分析说,从江苏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迫切需要强化创新引领,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在创新引领、自主发展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作用,加快重大创新突破,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
另一个值得警醒的事实是:江苏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一些省份相比,已出现弱化苗头。尽管我省制造业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但近几年来,纺织、通用设备、家电、机床等部分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弱化;新兴产业方面,整体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并且缺乏像华为和类似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的标杆性企业,对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的跟进不够紧密,抢位不够快速。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必将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张为付说,江苏目前的产业结构存在产业链过短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抓住机遇,主动拓展供应链的长度,通过增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将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融入到实体经济。 作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企业对此深有感触。“创新始终是天合光能战略的核心,过去20年发展历程中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这为公司的稳步发展持续注入了活力。”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说,从1997年创立到2006年的天合1.0时代,企业打下光伏发电设备制造的基础;从2007年到2016年的天合2.0时代,企业成为全球最领先的光伏组件供应商与太阳能整体解决方案引领者;2017年,企业开启天合3.0新时代,努力成为全球能源物联网的引领者。
创新为本,
助推“制造”转“创造”
在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是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从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他认为,纵观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触发产业深度调整,推动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的新变革,这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的新机遇。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江苏的不二选择。
“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快新产品研发立项及老产品技术改造升级,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0%,助推鱼跃成长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康复护理、医用供氧及医用临床医疗器械的专业企业。”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袁振说,集团在美国圣地亚哥、德国图特林根以及我国台北、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建有7大研发中心,还建有多个国家及省市级重点研发机构,为促进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搭建起平台。下一步,鱼跃将继续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技术引进、产学研合作与业内企业优势整合等多线并行的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王秦说,江苏是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肩负着先行探索的重要职责使命,必须以历史眼光、全球视野,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系统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在突破瓶颈制约上精准发力。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一深化四提升”专项行动,正在江苏拉开帷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着力提升科技平台集聚能力,更大力度强化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大力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为打造“一中心一基地”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