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三亚南繁优势,保障粮食安全?”“海洋经济如何借力优势做大做强?”“三亚城市治理还有哪些亟待解决问题?”……4月13日,在三亚市“候鸟型”人才座谈会上,围绕如何发掘利用好三亚丰富的“候鸟”人才资源,如何让更多的“候鸟”精英留下来为三亚服务,众多各行各业尖端“候鸟”人才齐聚一堂,立足各自专业领域及关心问题,为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献策献智,为共建“美好新海南”奉上一场思想盛宴。
用好“宝地”资源 发挥“王牌”优势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势,是发展热带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科研进步的“宝地”。三亚要用好“宝地”资源,以及丰富的南繁育种专家人才资源,发挥“王牌”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助推南繁事业发展,推动农作物生产、品种选育研究、农产品营销等方面提升,实现升级转型,产生经济效益。同时,科研人员应以科技创新力量,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积极参与建设美好三亚,让广大市民、游客及“候鸟”群体共享美丽资源。
加强海洋教育 发展海洋经济
“候鸟”人才是三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不为我有,为我所用”的人才资源利用模式值得点赞。三亚应把握住特有的人才机遇,发挥“候鸟”人才作用,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政策,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立足国际化视野,吸引国际人才和教育资源,结合区位特点,与优质教育、科研机构共建海洋教育,保护海洋生态,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并带动海洋旅游等蓝色经济产业发展,助推海洋事业发展迈入新台阶。
打响文化金字招牌 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三亚文化建设要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积极打造如三亚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体育项目,通过举办高端艺术展览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同时,还应大力推进文化入社区等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文化魅力,进一步活跃城市文化氛围。三亚具有崖州民歌、黎锦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探索将三亚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邀请国字头的传承人,发展高端艺术,打响三亚文化的金字招牌,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在三亚新筹建一所大学,打造品牌学科
发展教育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器。三亚建设要以品牌塑造为切入点,通过再建一所大学等本土教育机构,深挖本地资源,引入学科带头人,着力向经济、农业、遥感、海洋等方向发力,推动科技创新、软件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并借力南繁优势,建立水稻基因库,分享先进育种资源,多举措助力品牌学科打造。
以柔性人才政策引进“候鸟”精英
三亚可探索“一人一策”的柔性人才政策,针对不同“候鸟”人才的具体情况,以精准政策吸引“候鸟”精英,比如引入客座教授、分季度布置研究课题等。同时,要了解“候鸟”人才之需,建立长效完善的保障机制,给予住房安置、医疗救助、研究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增强三亚人才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候鸟”人才氛围,共建三亚人才环境,实现“边建设、边科研、变产出”。
原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研究室主任,三亚市天涯区“候鸟”党支部书记罗九如:
设“候鸟”人才办公室 建长效管理机制
三亚市天涯区通过成立“候鸟”党支部,发挥“候鸟”党员带头作用,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文明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三亚应加大力度以党建促“候鸟”人才城市建设。要促进“候鸟”人才强市的长足发展,应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对“候鸟”人才的人身安全等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候鸟”人才管理标准,可探索成立专门管理办公室,有针对性地开展“候鸟”人才服务等工作,保障“候鸟”人才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