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间过去,不同视角,温州金改得失成败迥然。
“温州的确创新了许多被全国复制的经验,但外界包括许多本地学者认为温州金改没有突破,理由是没有解决温州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民间资本投资问题等等。我认为对温州金改的定位和目标要有客观的认识,不能寄予过高期望,”温州商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教授杨福明表示,“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局部性改革能够解决。”
同样的五年,全国金融体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金融形态层出,不乏昙花一现。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短短两年后,鱼龙混杂的P2P企业批量倒闭,场外交易所“通道”、“私募拆分”乱象丛生;今年以来,现金贷和ICO从爆发到被整治,形势急转而下。
同样的五年,继温州之后,多地国家级地方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先后9次批复的国家地方金融试验区中,有4批次是综合性改革,5批次分别针对绿色金融、小微金融、财富管理、跨境金融等细分领域,涉及10余个省(区)。
温州金改虽然逐渐淡出公众视界,但其探索不乏借鉴价值:地方金融改革究竟应该,又能够改变什么?
民间融资阳光化恰逢互联网金融崛起
温州藏富于民,众所周知。2011年危机爆发前夕,温州民间借贷最疯狂时,小贷和担保公司遍地,民间借贷逐渐从亲朋的熟人圈子拓展到通过中介出借,即而后兴起的P2P平台模式的“线下版”。
民间资金链断裂后,温州金改拉开大幕,解决“两难问题”被频繁提及。所谓“两难”,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
“透明化”是温州金改的一大思路,因此,金改落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登记备案民间借贷,同时也引入三方平台进行资金供求的对接。该中心运营公司化,最初由温州工商联22个主要成员单位及其负责人出资600万元设立,工作向温州金融办汇报。
另一“透明化”思路下的产物则是“温州指数”(2013年正式对外发布),也是温州金改全国首创及推广案例。该指数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民间融资价格情况,包括不同融资平台、融资期限、融资方式和利率水平及趋势。其中,不同融资平台包括上述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小贷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农村资金互助会等。
在过去五年,特别是近三年来,上述融资平台形态逐渐被互联网(线上入口和场景)取代,借贷业务的跨区经营特征明显,对于区域金融监管提出了极大挑战。另外,温州金改2013年独创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则基本陷入停滞。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