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5∶52.5——这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大连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对大连经济增长贡献率在三次产业中排第一。相比于201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6.4∶52∶41.6,大连的经济结构无疑已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第三产业贡献率跃居第一,意味着大连转型升级步伐在加快,正推动大连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奔跑。
调整经济结构是一场持久战。五年来,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保持战略定力,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振兴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大连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而正是得益于转方式、调结构方面的持续努力,大连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经济稳健增长、持续向好。
新兴产业亮点涌现 转型有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动能。去年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7.5%,新经济蓬勃发展,新亮点不断涌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正在构建云生态。为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云计算技术创新和应用。我市与华为公司以软件开发云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快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其经验和做法被工信部定义为“大连模式”,树立了大连城市云计算的品牌。目前,大连华为软件开发云应用客户有1000余个,其中本地企业300家;累计运行项目1万余个,其中本地项目5000余个。
集成电路产业全链条发展,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芯冠科技外延片等一批项目建成或投产,首枚国产轨道交通网络控制芯片通过测试。目前,我市拥有核心企业52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2017年实现产值150亿元,金普新区和高新区企业聚集效应显现。产业创新培育逐步加强,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设备和材料配套产业领域,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型和创新型企业,已建设智能视觉和集成电路装备2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储能产业稳步壮大。大连融科储能是我市储能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在国内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已处于领军地位,该企业三十里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化基地(一期)投产,投资37亿元的全球最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开工建设,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中英(大连)先进制造产业示范园签约,光洋智能制造产业园、生命科学创新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2017年,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上,三次产业都有抢眼表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劲,突破“半壁江山”,培育出越来越多具有优势的增长点;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次产业通过转型发展不断实现优化,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0%和21%。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下水,高端船舶及海工钻采装备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能力已形成。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辽宁省精细化工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投入使用,首批12个中试项目入驻运营。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5%和76.7%。冰山集团、惜能科技、捷程伟业3户企业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业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普兰店被评为中国互感器之都,瓦房店再获中国轴承之都称号。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港航、物流业加快发展,全年海港货物吞吐量4.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70万标箱,空港旅客吞吐量增长15%,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6%。贸易中心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新增世界500强和行业百强项目10个。金融中心功能增强,新设金融及融资机构29家,2家企业在沪市和纳斯达克上市,新增“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174家。大商所成功上市豆粕期权,向国际综合性衍生品市场迈出重大步伐。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市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确权农户比例达94.3%。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为我市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农业共营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47万亩,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25家,入社农户3600余户;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电商店铺800家。新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发展海洋牧场10万亩,普兰店、庄河分别获评中国辽参产业之都和中国贝类产业之都。全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5%。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