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企业50强半数为制造业企业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1-03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50强榜单当中,既有“堪当重任”的制造业企业,也有冉冉升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金融、服务等多个门类。1月1日,记者从合肥市经信委了解到,在过去几年,合肥先后出台多项对企政策,“对标诊断”帮企业瞄准政策热点、产业发展形势。这其中,不仅有为主导产业量身定制的福利,也有围绕扶小助微做强主体,坚持优化民营小微政策。

  合肥企业50强半数为制造业企业

  根据2017合肥企业50强名单,入围标准上升至20亿元。据悉,50强企业在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首超5000亿元,其中,营收规模百亿元以上企业有16户,比上年增加2户;50亿-100亿元企业19户,比上年增加3户。前三强企业仍为江汽、联宝、百大,营收合计1460亿元,占50强企业营收总量的27.8%,比上年前三强营收合计增加19亿元。

  50强企业的辖区分布仍在全市13个县、区、开发区中的11个区域,各自拥有的50强企业数基本稳定。行业分布是制造业企业25户、建筑业企业10户、服务业(含通讯、商业、流通、房地产开发、投资等类)15户。

  “入选的企业中,50强中工业企业有25户,这是我们工业企业中的佼佼者,更是践行制造强市建设的先行者。这25户企业,户数仅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百分之一,体量却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是全市工业企业的‘关键的少数’,在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期待更多企业通过争先进位,跻身这一行列。让企业这个中坚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海鹰告诉记者,今年入选合肥企业50强的工业企业为25户,户数仅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2534户的百分之一,营业收入总额2675.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

  “上榜企业创新能力显眼,上报拥有专利的企业超过四分之三,拥有专利21694项,比上年增长四成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262项。50户企业中34户企业上报拥有研发人员19561人,比上年增长4%。实现新产品营业收入15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三成。”谢刚说,这些企业在全市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3+5”政策每年投入30亿元扶持产业发展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服务好企业发展,作为衡量各地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围绕‘回应企业家关切、引导企业家预期、规范企业家行为、激励企业家创新’,抓好政策体系的建立、完善、执行和落地。”李海鹰告诉记者,合肥先后出台多项涉企政策,为企业发展送去“福利”。

  “我们围绕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坚持完善普惠发展政策。”李海鹰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按照“四个转变”的思路(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事后为主向事前事中介入为主转变、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合肥构建了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每年拿出30多亿元真金白银,采用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政策工具,扶持产业发展。五大产业政策中,新型工业化政策已执行超十年,并坚持每年积极对接政策热点修订完善,市财政“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累计超130亿元。

  当前的政策支持重点包括鼓励投资技改、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两化融合等多方面内容,并与省级、县级政策形成了差异化、层次性的支持体系,以支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发展特点的企业,让更多企业分享政策红利。

  设立2025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企业整厂智能化改造最高可获20%奖补

  “我们围绕提质增效突出重点,坚持健全特色专项政策。”李海鹰说,近年来,合肥在全国创新出台技改三年行动计划、两创产品推广应用、中心城区优化工业布局、都市产业园标准化厂房等政策,通过点面结合,形成了有示范标杆效应的特色政策支撑。

  如2016年在全省率先出台的技改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实施整厂智能化改造,最高可获得20%的设备投资奖补,项目投产后可连续5年享受财政贡献增量奖,最高奖励比例达100%,全面加速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如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可能出现的盲目投资情况,创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技改对标诊断、IT项目顶层设计、品牌提升路径评价诊断等政策服务,帮助一大批企业精准谋划出转型升级路径;如去年年初,围绕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设立2025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等模式运作,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政策在特定发展阶段下,有效弥补了普惠性政策的不足,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更好体现了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政策出发点。

  光伏、语音、新能源汽车都有了专项政策

  此外,围绕聚焦发力重点领域,合肥坚持强化专项产业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太阳能光伏、语音、新能源汽车专项产业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结合各产业特点,采取鼓励投资、支持研发、促进应用、建设平台等方式,支持产业的培育、集聚、壮大。以光伏产业政策为例,通过向“制造+应用”两端发力,我们打造了国内支持力度最大的政策环境,其中光伏度电补贴政策0.25元/度的地方补贴力度全国首位,鼓励应用的光伏供地、就近售电模式均为国内首创。正是因为“领先一步”出台超常规政策,迅速聚集壮大了一批重点企业,2016年,合肥市光伏产业产值规模占全国的12%。

  “我们也可喜地看到,晶澳太阳能此次跻身百亿阵营,位列第15位;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排名跃居29位和39位,成为合肥市新兴企业快速成长的代表。”李海鹰说。

  去年上半年为263户优质小微企业贷款贴息5800万元

  合肥的好政策,并非只为大企业服务。近年来,合肥围绕扶小助微做强主体,坚持优化民营小微政策。“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论是外来企业还是本土企业,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近年来,通过整合现行各类政策支持民营经济条款,市政府坚持每年修订《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我们持续向在肥金融机构推介优质小微企业,去年上半年为263户优质小微企业贷款贴息5800万元。”李海鹰说,2016年两会期间市政府迅速制订出台困难企业帮扶“10条”等,仅一条转贷政策,2016年就为2469户企业发放贷款周转金126亿元,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很肯定地说,在支持‘顶天立地’大企业同时,政策也正普遍惠及‘铺天盖地’的小企业,鼓励他们向着‘专精特新’的方向走下去。”

  “对标诊断”帮企业瞄准政策热点、产业发展形势

  作为市政府重要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合肥市经信委承担着全市工业经济战略规划制定、工业投资项目推进监管、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企业技术创新指导、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研究、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实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协调服务、电力工业管理监测等一系列工作职能。

  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市经信委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年,市经信委在全系统开展 “接地气、驻企业、赴一线”服务企业活动,提出来要当:进企跟班学习的“实习员”、企业政策落实的“宣传员”、企业科学决策“信息员”、为企业办实事的“服务员”。

  李海鹰说,对于经信委干部,要一有时间就去企业,不在办公室等问题送上门,要主动去企业发现问题。

  “经信委的干部去企业,要做好三件事,到企业后,各位要面对面对企业进行政策辅导,要求很明确,必须做到企业有问,我们就能答。政策储备是经信委干部的‘基本功’,只有练好这个功,才能帮企业用足、用活政策。二是摸。摸实情、稳增长。企业在项目建设中遇到什么瓶颈、生产经营中遇到哪些困难、开拓市场遇到什么问题……哪些是产业共性问题,哪些是企业个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点对点解决的要‘立行立为’,涉及面广的就集中‘建账销号’,针对性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生产、加快投入。三是谋。谋发展、强思路。用我们的词来说,叫‘对标诊断’。帮助企业瞄准政策热点、产业发展形势,谋一些项目,谋一些思路。比如智能化改造、产业链协同,都是可以做很多文章的。”李海鹰说。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