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半导体上半年营收和效益同比分别增长了一倍多和三倍多; 思谷公司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工业RFID产品占据国内家电领域一半份额,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领域两成份额……12月14日,根据中宣部“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大型采访报道活动的部署要求,由中央、省外及省直重点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走进东莞,莞企创新发展的新气象赢得采访团点赞。
当前,东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东莞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迎来“升级版”,尤其是今年深入实施了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积极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快速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大力培育经济新动能,努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强市。东莞在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的道路上正大踏步前进。
●动能转换
高技术制造、先进制造挑起大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东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上成果显著。
一系列数据和荣誉表明,东莞在创新转型发展上正大步跃升。 2016年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结果,东莞排名地级市第一名;2016年全市R&D占GDP比重排名首次跃升至全省第三,2016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目前,我市创新主体实现“量质齐升”,国家高企、后备高企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今年以来新增推动3275家企业提交了高企认定申请;创新能力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今年1-10月,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6015件和35405件,均位居全省第3位。
从产业结构与层次来看,目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驱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为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夯实了基础。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先进制造业(新口径)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218.5亿元,同比增长16%,比全市水平高5个百分点,比重占全市的半壁江山。高技术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41.1亿元,同比增长18.6%,比全市水平高7.6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近四成。
其中,新兴产业增长强劲。譬如,作为全球智能手机基地,东莞手机产业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紧跟前沿,继续领先,有效拉动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长。此外,平板电脑、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智能电视产量均实现了迅猛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正有序进行。
●两条主线
“倍增+智造”阶段性成果突出
今年,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倍增计划”,从政策要素、产业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等多个维度,“以最大决心和最强力度支持企业倍增发展”。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试点企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倍增计划”阶段性成效开始显现。
1-10月,全市205家“四上”倍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三成;195家规上工业倍增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超两成。其中,利润增速超过100%的企业有37家,增幅在50%-100%的企业有28家。
需要指出的是,我市实施“倍增计划”的有关政策措施,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作为先进经验全省推广。而在10月份出台的“东莞实体经济十条”政策中,也充分总结吸收了实施“倍增计划”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扩大政策普惠面,使我市所有实体经济企业共同受惠。
在“倍增计划”之外,另一条“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主线表现也非常抢眼。今年,我市率先提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建设战略,出台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优化技术、金融、人才、公共服务、引导政策等五大要素支撑,推动企业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制造示范等三个层次的改造升级,全面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在智能制造示范方面,除了劲胜精密国产智能车间建设获得工信部全国推广,长盈精密、华贝电子也被列入国家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全市80条经济适用型示范线成功启动建设。公共服务上,已有26家专业系统服务机构单位进行了备案,并启动280多家企业开展诊断工作;举办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活动37场,培训人数超3200人次。产业聚集上,强化以需引供,招引沈阳机床、众为兴等一批重大项目,认定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16个,推动拓斯达、捷荣技术等骨干企业A股上市。
●高端资源
优质项目、平台、人才汇聚东莞
重量级科研平台载体、特大优质项目、高层次人才纷纷聚集东莞,对破解产业体系的结构性制约、动能转换的胶着期制约、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制约形成有效助力。可以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市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见证了散裂中子源十多年的建设历程,很快就可以盼到这项装置投入使用,在材料科学、新能源、化学化工、软物质、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12月15日,在东莞召开的散裂中子源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激动地说。
以散裂中子源为依托,我市将建设中子科学城,引入同步辐射光源等装置,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孵化-中试”全周期创新生态链。而这一构想,也只是我市参与广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的一个缩影。
除了大平台,特大企业、项目也纷纷落户东莞。8月,东莞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00亿京东智能产业新城落户凤岗,将在东莞打造京东未来在南方布局的核心和利润中心;11月中旬,东莞与紫光集团签约,紫光拟在东莞投资1000亿元,建设芯云产业城项目暨华南区总部项目。
其中,紫光项目是历年来东莞引资规模最大、税收总额最大的项目。作为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世界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服务器供应商,紫光落户东莞,无疑将撬动东莞芯片产业集群的成长,并与东莞电子产业集群形成共振。
此外,东莞从产业政策、营商环境、宜居宜业等方面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的城市。今年我市共遴选了114名首席技师,引进第七批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5名,认定了特色人才17名;引进第六批省创新科研团队5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连续7年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这也带给东莞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新的智慧启迪,促进更多创新创业梦想在东莞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