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学生是一切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主体。“知行学院因学生而设,教学内容因学生而变,工作因学生而行。”东莞理工学院学工部部长黄金和说。
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提供怎样的自主管理与发展平台,怎样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学院的尝试,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1 课程设置
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张竞,是一名来自湖北的大一新生。军训过后,她和同学得知知行学院开课,于是选择了一门《面试,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难!》。
“我觉得自己平时不太爱说话,想放开自己。”张竞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班有20多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他们需要写小剧本,分组表演,会由不同的人扮演面试官、面试者,还有人专门进行旁白。旁白会把面试过程中好与不好的地方都展现出来。张竞就是担任旁白的角色,她说:“置身面试情境中,让我的脑海能够呈现一个完整的过程,或是紧张,或是自信。”
同样是大一新生,来自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班的陈俊洁与来自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黎明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舞动的青春最美丽——生活舞蹈》。“一个星期下来,特别忙。舞动身体,可以让我们放松压力,感觉特别自在。”黎明月说,“回到宿舍,都想打开音乐,自己继续舞。”
陈俊洁说:“一来到学校,我就能够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感到很满足。”
知行学院副院长苏亚玲说,学院开设的课程都是灵活多样化形态,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从课程开设看,知行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在专业课外进行,不与专业课程安排的时间相冲突;教学内容注重拓宽学生视野、引导素质养成、开发潜能、陶冶情操。从2017级新生起,东莞理工学院学生需在知行学院修满6个课外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知行课程选修学分不得少于2个。
2 教育氛围
以学生宿舍为单位进行社区化管理
如果说课程还是一种相对固化的场景,那么在生活场景中营造出来的“润物细无声”教育氛围则是知行学院的深层内涵。
“随着信息传播的扁平化,我们的管理思维也要更加平等,与学生实现更加平等交流。”黄金和说,“学生宿舍,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和交互性的场景,我们希望能够在这里产生更多共鸣。”
在知行学院的架构设计中,设有7个社区分院,分别是松山湖校区的莞馨分院、莞雅分院、莞逸分院、莞博分院、莞华分院;莞城校区的莞思园分院、莞和园分院。通过以宿舍组团来进行,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每个分院均配备了由院长、副院长、辅导员、驻校社工、宿管员、“导师”学长组成的工作团队。
黄金和说:“我们期待学习更加生活化和场景化,让学生可以在领悟茶道时向院长讨教思想疑虑,可以在练习瑜伽中和老师探讨人生方向,可以在心理游戏里与学长追寻生命价值,可以在朋辈讨论中与同窗建立社区公约。”
同时,东莞理工学院在知行学院还将搭建一廊(社区文化走廊)、三室(学习室、活动室、自动服务室),改善学习服务条件。推行宿舍ISO标准化管理,推进“一社区一特色”社区品牌建设。
莞雅分院是知行学院的一个全女生分院,目前居住有约1400名学生。该分院提出了培育内外兼修“莞雅丽人”的理念,培育“莞尔之美,雅人深致”的社区文化。
记者走进莞雅分院,见其与一般的高校学生宿舍不同,这里的整体社区功能基本成型。在分院入门处设有“三室”,进门有厨房吧台,学生可以来这里进行烘焙、煲药等;再进去就是书吧,设计清雅精致;同时还设有谈心室,可以约一两个闺蜜在里面聊聊天或者和社工谈谈学业的困惑。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社区多媒体室,学生可以预约活动室举办沙龙、讲座等。
这些为学生提供的活动功能室,平常有驻校社工进行专门管理,莞雅社区分院专职社工郑丹丹说:“‘三室’投入使用后,我们向全校招募管理员,学生都很积极。同时,我们会链接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在每周四下午,举办一系列活动,如汉服、电影鉴赏、美妆交流、扎染手工、摄影技巧和如何提高幸福感等,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