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温州相似,台湾也有许多传统产业,它们也曾面临创新发展的困境,这些企业是如何重新找到创新点,又是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台湾传统产业昨天经历的种种,今天恰恰可以成为一笔丰厚的智慧财富。昨天,在以“创新创业·聚资聚智”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两岸政界领导、工商界精英、专家代表,通过主旨和主题演讲的方式,分享在传统中寻找创新发展的思路、经验,贡献出智慧力量。
创新
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概念
“创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它是一个古老又崭新的概念。”中国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蔡正元“先声惊人”,“我们谈到创新,不能光光谈苹果7,或者是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当然是轰动全世界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事业,但是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垂手可得’的创新。”
在蔡正元看来,创新并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高不可攀的事物,恰恰相反,它往往就“隐身”在我们的身边:“台湾的龙岩集团通过掌握客户需求,创新推出‘生前契约’,让老人在生前就处理好相关事宜,既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也替子女尽了一份孝心,一举两得。”
而温州正积极引进的健康医疗产业,在他看来,台湾就有许多久经考验且极具创新意识的运作模式,“通过温台合作,台商把它们一一引进、介绍,乃至落地生根,进而惠及温州人民,反过来也能提高台湾相关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是民营企业的温州和平国际医院院长薛志辉恰好是实践者。他说,1999年的一次对台湾医疗机构的考察,在他心里埋下了引进“创新因子”的愿望:“在医院的大厅里,闻不到消毒水的味道,却闻到咖啡的味道;在走廊里听不到哭闹声,而是美妙的钢琴声。新颖的运行模式,让我大开眼界之外,下定决心要让家乡的人民也能享受到这样优质的医疗服务。”于是,该医院在2012年与台湾一家医院成功合作,在温州建设一家具有台湾先进运营模式和医疗技术的医院,服务本地人民。
从不可能处创新
服务质量要追求“唯一性”
一家从事殡葬业的公司,其开发建设的墓园,拥有台湾最美的樱花、一流的建筑物和美丽的风景,能吸引众多新人前往拍摄结婚照。如此“华丽”的变化,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台湾龙岩集团总经理刘伟龙娓娓道出其中玄机:“我们秉承的是‘做唯一,不做第一’的精神,即服务过程要力争完美。一般认为殡葬业为大家所避讳的产业,但我们偏偏从最不可能的地方着手创新,以提供台湾最好的服务标准来要求自己,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为此,该公司以精品化的理念,推动殡葬业人、事、物三方面改革创新:高薪争取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礼仪师,更重要的是,该公司与劳动部门积极合作,推动建立礼仪师的持证上岗制度,扭转了普通人对殡葬礼仪师的固有思维,更广泛地吸引年轻人入职。
原先,因为种族、区域、宗教不同,台湾殡葬业在服务中很难有统一的模式。该公司通过大量尝试,在去掉繁文缛节和不文明环节之后,参与制定了台湾的殡葬服务标准流程,将各种不同情况置于统一的服务流程中,做到让所有客户得到满意的服务。
“我们还有个更大胆的创新,就是包装骨灰盒。大家都知道,没人会拿骨灰盒把玩,但我们请大牌设计师设计骨灰盒,让客户在生前就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骨灰盒,销量很是不错。”刘伟龙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