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打造协调创新的产业发展思路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11-22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随着专题学术调研活动的结束,圆满落幕。3天来,年会举行了1场全体大会、57场平行会议、1个专题学术调研,上百位专家学者、规划师登台演讲。

  年会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如何融入湾区、城市更新等多个热点话题,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讨论。每一场活动座无虚席,吸引了不少规划人士热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会还首次开启现场直播,最多同时在线收看人数破6万。

  未来城市建设将由BIM向CIM转变

  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形成“前店(香港)后厂(珠三角)”的区域分工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逐渐衰落了。与此同时,珠三角内部生产性服务网络及跨区域服务网络也已形成。

  今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何去何从?从城市建设角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指出,大湾区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智慧城市将实现从BIM(建筑信息模型)到CIM(城市智慧模型)的转变,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将带来重大变革。城市概念将由城市变成大都会、特大城市、大都市带模式,并实现由智慧城市到智慧区域的转移,逐步实现智慧电网、智慧防洪、智慧水管理。未来智慧城市将在数据所有权、数据保护、数据标准等方面面临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问题。

  建立快速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智慧科技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融合,加强地区的交流、了解和合作,连接国际和国内视野,建造优良可宜居的居住和营商环境,培养专业的服务精神和发挥无限创意,实现共建有创造力可宜居的智能型可持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

  要巧借力形成自下而上的“东莞模式”

  然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东莞该如何借力、发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工王富海认为,东莞城市“滤网式格局”可以“巧借力”,形成自下而上的“东莞模式”。

  其中,可巧借区域创新、产业集成,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区域内城市创新组合之力。例如,瞄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电子通信的应用智造环节,依托广深港在资金、研发、贸易等环节的优势,形成协调创新的产业发展思路。此外,依托广、深、港三个区域性综合城市,分享其高等级交通设施和高质量城市服务资源,吸纳其产业、金融、知识创新等要素的辐射,减轻东莞自身重复建设的负担。

  巧借力的同时,东莞还要在紧抓城市定位、升级优势要素上发力。在空间策略上,王富海建言不要过度扩大中心区,重点推进“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强调上下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自上而下的生命力。

  市域空间大格局方面,滨海片区是湾区经济地理重心,长安、虎门、厚街应该是东莞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应该成为一个有活力、文化、生态、时尚的“区域科创水岸”;西北水乡是“脊梁”上最宝贵的低密度水乡生态资源,最适宜人群集聚的“大区域SOHO区”;中心组团地区,中心城-松山湖双核分工联动,快速对接广深港核心区,以多元特色和价格优势形成反磁力的“区域副中心”;东部地区应该有“特别的安排”,提议建立“深莞惠特别合作区”。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