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打造工青妇一体化改革样板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11-08

  2015年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西宁市委高度重视,立即在市委常委会和中心组(扩大)会上进行学习传达,紧盯实际、研究谋划、精心部署,提出了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目标,以增“三性”去“四化”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以建设“群众之家”为平台载体,构建工青妇组织“力量共用、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的一体化改革新格局。

  敢于探索,精心设计,把方向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正确把握方向,树立“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大群团、大协作工作理念,探索工青妇一体化改革发展道路,从改革工青妇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工作方式、运行机制、加强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构建党政群“力量共用、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一体化新格局。

  改革组织体系,克服“机关化”。建立基层工青妇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减编制派骨干保一线强基层;建立干部常态化下基层机制;调整优化内设机构。

  改革管理机制,克服“行政化”。实行人员专兼挂和遴选制;完善基层经费补助机制;整合基层活动阵地和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联系服务群众。

  改革工作方式,克服“形式化”。围绕基本定位开展工青妇工作;夯实工青妇基层组织基础;提高维权服务能力。

  改革运行机制,克服“少数化”。增强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发挥代表、委员、常委联系群众作用;建立推进群团工作的运行方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引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领导;改进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着力把工青妇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使工青妇组织服务群众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组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勇于创新,减上补下,促改革

  严格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群团基础工作的要求,坚持重心下沉、力量下沉、资源下沉的工作原则,实行“减上补下”,采取“2+2+N”模式,即市总工会下拨14名(各县区2名)事业编制,三县四区自行配备2名工作人员和若干社会化工作者,组建县区群团服务站。由市工青妇各派驻1名干部成立开发区群团工作组。市总工会派驻9名工会专兼职干部成立各园区群团服务站;团市委、市妇联各派驻2名轮岗干部在县区群团服务站指导工作。各级工青妇组织领导班子充实36名专兼挂主席(书记),基层工青妇组织增加116名社会化工作者。

  新建工会组织52个,新增会员4859人,打造户外劳动者休息站(点)7家。全市已有42185名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会改联”已完成50个村(社区),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截至9月底,市级工青妇组织下拨基层工作经费1861万元,比去年增长200%。发挥工青妇组织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作用,引领广大群众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强“三性”

  牢记工青妇改革增“三性”去“四化”要求,在把正方向、引对道路上坚持政治性,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体现先进性,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彰显群众性,搭建平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把工青妇改革工作引向深入。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原有“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的资源优势,以“3+N”模式,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必要设施、有工作人员、有经费保障、有制度台账、有品牌活动”的“七有”标准和新标识,创建“群众之家”456家。依托开发区群团工作组,在园区非公企业新建团组织20家。共举办85期培训班,参加人数达5911人(次),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基层工青妇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载体、服务功能“五个一体化”推进模式,形成工作同步谋划、制度同步完善、阵地同步建设、活动同步开展、典型同步培育“五个同步”的工作合力,提升工青妇组织影响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服务中心,打造品牌,去“四化”

  牢牢把增“三性”去“四化”的责任扛在肩上,握在手上,贯穿改革全过程,做到真改革、真推进。以“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号”等品牌活动为载体,选树10名“西宁工匠”、10名“夏都美少年”、30名“道德模范”、45个“最美家庭”、100名“优秀志愿者”、3万户“五星级文明户”等先模典型。联合开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巡讲、劳模汪昌祥事迹报告会、职业技能大赛、心理疏导讲座、迎“七一”书画比赛获奖作品展等活动。建立干部联系群众"1+100"工作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即机关干部每年下基层工作时间不少于工作日的40%,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第一时间利用服务平台和窗口,把群体提供帮扶救助、权益维护、志愿者行动等服务,增强“一站式”服务群众的效能。

  继续加大推进基层工青妇组织形态重构力度,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成员发展、联系群众和活动开展方式,立体化、多层面扩大组织覆盖,重点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等领域和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组织体系,使基层工青妇工作最大限度覆盖各领域各层面,实现工青妇工作群众做,群众身边建“群众之家”,进一步延长群团工作手臂、延伸服务群众半径。持续深化帮扶救助、权益维护、创业培训等服务群众品牌,落实工青妇领导机关和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把代表大会、全委会(执委会)、常委会基层一线和各界别代表比例提高5.3%、21.7%和12.3%,增强代表性和广泛性。

  近两年,“四送”活动共救助群众18769人(次),发放慰问金2422.2万元;组织文化演出进基层2500余场,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夯实工青妇“三基”工作,打造“互联网+工青妇”工作新模式,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工青妇服务群众内容标准化和项目化,向群众公示公开,围绕群众需求,以购买社会服务形式,继续做好群众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四送”等活动,努力克服工青妇组织机关化、行政化、形式化、少数化。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保长效

  为把握党的工青妇工作规律,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推动工青妇改革好做法好经验常态长效。建立了市、县区委副书记为召集人的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县区总工会,并定期召开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听取改革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同时提高党建工作考核中群建工作的权重,紧紧围绕全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环保督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等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工青妇组织”的目标。在省、市委改革办的指导下,先后建立了《西宁市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市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职责》《西宁市县区群团服务站工作职责》《西宁市市级群团干部常态化下基层制度(试行)》《西宁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改革督察工作方案》等11项工作制度,为全市群团改革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