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带着“机器人”回归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陈智勇,这一回“走归”,又给家乡带来一份大礼。
在此次世界温州人大会上,由他领衔的“温州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即将成立。他要为温州制造把脉,打造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推动急需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机器换人”,进一步为温州提升竞争力。
就像家里已经做好饭 等待游子归来
记者:陈教授您好。这一次世界温州人商会回到家乡,又正逢中秋佳节,用请柬上的话说就是“走归眙眙”。对于家乡,在您的眼里有哪些变化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陈智勇:之前每次回温州工作行程都很满,没仔细地去感受家乡的变化。而这次回来的感受就很不一样,从收到精美的邀请函开始,就满含了“走归”的心情,像家里已经做好饭在等待游子的归来。我在世界各地参加过非常多的学术会议,从小规模的几十人到大规模的上千人,但是这次世界温州人大会“家”的感觉是最特别的;而且主办单位和对接单位前期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巨细靡遗,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记者:不仅是参会,这次您还被提名为2016世界温州人影响力人物,当知道这个消息时,是怎样的感受?
陈智勇:获得2016世界温州人影响力人物提名,让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时也非常感恩,因为和获奖的科技界前辈相比,我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还远远不足,这也使得我战战兢兢,更督促我今后更努力踏实地工作。
今年已申报
两项省重大专项项目
记者:2013年,您作为最年轻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响应市委市政府“两大回归”的号召,您带着“机器人”回归。三年过去,有多少企业和您进行了合作?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陈智勇:过去三年,我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重大项目和973计划(即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下,负责研究攻克了航空叶轮、核主泵叶轮的智能制造中的一些基础核心技术问题。而华中科技大学与温州市政府于2004年共同组建的温州市第一个引进型、实体性的产学研平台——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过去几年,这个研究院也将工作重心放在“智能制造”领域,并由我担任先进控制与自动化中心主任,负责相关方面的工作。温州市政府对研究院的工作给予非常高的重视和支持。在温州高教园区内建设了温州研究院茶山新院区,于2015年底投入使用,占地53亩。研究院还和温州的大量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接触、合作,今年更是申报了两项浙江省重大专项项目。
记者:这些年来,温州一直在强调从“制造”到“智造”,在您看来,温州这些年在“智造”领域,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努力?
陈智勇:所谓的“智造”,即“智能制造”。它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造”的核心概念包括研制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再通过运用这些现代装备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并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工信部也发布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基于温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及技术水平,市政府也制定了关于智能制造发展两步走的“十三五” “十四五”规划方案,这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政策引领。但现在的工作都才刚刚起步,更多的挑战还在后面,其中就包括如何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