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都是一个颇为微妙的话题。近日,佛山市明确提出“鼓励五区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与竞争”,我认为这是一次观念上的进步,是对市场经济的深刻认知与深入贯彻——“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之间,同样体现在政府之间。
7月25日,佛山市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鼓励南海区和顺德区之间、高明区和三水区之间进行全方位竞争,鼓励南海与顺德的竞争要一年见成效,两年比实力,三到五年决胜负,鼓励禅城区努力向南海区、顺德区追赶,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的那样,以县为主角的地区竞争,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能够“奇上加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最大秘密。各个县好像是一个个企业,县际之间的竞争好像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样的竞争机制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所以,佛山敢于正视这种竞争、鼓励这种竞争,是一个值得赞许的举措。
首先,让我们回归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来看。什么叫市场经济?就是通过良性竞争来刺激人们劳动的创造力,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已经不单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竞争。正因为有竞争,地方政府才有动力去招商引资,去提升政务服务的水平。换言之,政府之间有竞争,企业才能更有尊严。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地方的公共服务做得不好,企业就可以用脚投票,搬到服务水平更高的地方去。
然而,现在大家谈论市场竞争,很多时候会避谈政府层面的竞争。政府之间更多地是强调“合作”,要进行差异性竞争。然而,真正的竞争并不存在什么“同质化竞争”或者“差异化竞争”,真正的竞争只分两种,那就是“好的竞争”与“坏的竞争”。好的竞争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坏的竞争”则是指那些使用不正当手段的竞争。
事实上,放眼国内外,区域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在毗邻佛山的广州,各区之间也在竞争,比如南沙和天河、天河与海珠,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竞争。
统计显示,自广东自贸区获得批复后,前往南沙注册的企业数呈爆发式增长。一组数据可以证明:截至今年4月20日,南沙自贸片区新设企业10802家,超过自贸区获批前历年注册企业数的总和,新增注册资本总额1113亿元。到南沙注册、投资的企业有其他城市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天河区和黄埔区。
北京各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竞争机制,比如海淀区有个中关村,朝阳区则有一个望京,二者都是互联网公司聚集区,都在想办法吸引互联网公司入驻。两者比的是什么?就是比政府服务水平。哪里服务水平好,哪里创业氛围好,哪里就能吸引到更多的互联网公司。
再看看美国,区域竞争同样激烈。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每个州的税率都不一样。据了解,德克萨斯州的税负成本就比加利福利亚州低很多,再加上加州房价高企,很多加州的科技公司都跑到德州开展业务,甚至直接搬迁到德州。德州也因此成为这几年美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州之一。
区域竞争的例子还可以找到很多,但这里必须强调,好的区域竞争,比拼的应该是地方政府的政务服务水平,而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税收优惠与补贴大战。税收优惠与补贴大战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容易形成依赖性,再加上如果地方政府的政务服务水平没提升、软实力配套跟不上,一旦优惠政策取消,企业仍然是留不住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抓住“政务服务水平”这个“牛鼻子”。
这方面,佛山各区可以向广州的天河区学习。天河区为了服务好辖区内的总部企业,专门成立了一个CBD管委会。这个管委会的工作职能涵盖了方方面面,有的看上去甚至非常琐碎,比如帮珠江新城的企业协调工商注册、物业管理等各种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很多企业都是轻资产模式,政府招商引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低成本的土地资源。现在的企业更在乎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是看生活配套设施、子女教育资源、城市人文气息,甚至要看当地是否有好的咖啡馆、是否有高品位的文艺演出。
所以,未来的区域竞争拼的是政务服务水平,拼的是软实力,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拼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