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设定制造业25%的底线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08-17

  从当前数据来看,制造业在上海经济中依然占据重要位置。但从趋势上看,在全球产业升级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制造业下降幅度可能更快,恢复周期更长,上海制造业发展下行的趋势在近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对如何实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有必要予以高度关注。

  近日,上海市发布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前提下,两个经济指标引人注目:一为上海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9175.70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二为上半年上海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3743.94亿元,下降3.3%。这“一升一降”,既意味着上海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上海要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的“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难度加大。

  城市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国际大都市发展历程基本证实了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中心演进的整体趋势,这种趋势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包括东京、纽约、伦敦等大都市在工业化后期,先后经历了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的城市经济转型演进,期间城市制造产业衰退期跨度为10年至15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以金融和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纽约、伦敦等大都市遭遇经济衰退和加重的失业及政府财务负担,也推动这些城市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城市本身在“去工业化”之前积累的制造业固有规模、就业优势和发展潜力,使之成为政府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的首选。

  而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占据新一轮经济制高点的长远战略谋划,更是这些城市制定“制造业回归”的战略选择。他们通过增加基础设施、研发、教育、技能培训投入,支持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电动汽车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力图在制造业领域重新建立对新兴经济大国的竞争优势,保持在未来全球产业和经济发展中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地位。

  综合各全球城市制造业回归目标发现:稳定性、多样性、高附加性是这些城市在制定回归战略时最为关注的目标。即:能创造更多财富、稳定就业机会的知识主导型、高附加值型的制造业,能接纳高技能劳动力,在创新、生产率和优质运作方面享有举世公认声誉的制造业,能够为区域呈现“强大多样性的经济”的制造业。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