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AI企业在上海跑出加速度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1-07-13

  已走进第四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AI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在申城孕育长大。一组数据展现了上海的AI“硬实力”:已拥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近1200家,2020年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逆势增长50%,2018年至2020年年均增速29.5%。 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需求日益增长、新商业新零售将这儿当作优先“试验场”、先行探索公共数据的开放……充足的先决条件,让一大批AI企业在上海跑出加速度,引领带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头雁引领 在这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科技推出了AI大装置,这是原创打造的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整合了强大的算力基础和领先的算法能力。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将AI大装置比作“人工智能的粒子对撞机”,认为它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拆解和碰撞,深入挖掘潜在价值,打破认知和应用的边界。“行业对于算力的需求在过去几年增长了近百万倍,而AI大装置正是通过超强的算力基础,为人工智能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提供源动力。” 算力,为商汤AI大装置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以投入56亿元、亚洲最大的新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基础,AI大装置在1天内就可以处理完成2.36万年时长的视频,素材量相当于从石器时代拍摄至今天。利用这一大装置的体系,它的成果其实早已落地。在上海田林街道辖区,商汤提供的AI技术可智能感知消防通道堵塞及电动车进入电梯。相应地,该辖区有关消防通道的投诉环比下降20%;社区消防隐患降低16%。 “上海是中国举足轻重的一个城市。下一步人工智能的整体发展,需要场景驱动,而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上海是‘龙头’,很多重要的应用场景都在上海。”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表示。就在上半年,科大讯飞上海总部在长宁区启用。“在上海,我们布局了核心技术的研发。”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秘书长、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甲甲接着说,“讯飞上海总部将围绕‘1+4+X’战略开展布局。”“1”是指围绕一个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多语种、脑科学领域继续实现新一代的技术突破;“4”代表金融创新业务、海外创新业务、司法创新业务和运营商大数据的探索;“X”则是围绕教育、司法、医疗、智慧城市、工业智能等多个细分领域,结合上海的资源特色,进行各行业示范场景的打造,让更多人享受人工智能的技术红利。 去年暴发的疫情,并没有让处于上升期的人工智能陷入低潮。恰恰相反,一批重大AI项目不断为上海人工智能高地蓄能。头雁引得群雁飞。如今,依图、深兰、云从等技术类企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加快技术落地步伐;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燧原、天数智芯等基础类企业致力于研发高端智能芯片,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钛米、高仙、小蚁、快仓等产品类企业持续推出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创新加速 就在今年3月底,通用智能芯片公司壁仞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47亿元人民币。对于一家成立仅一年多时间的上海公司来说,这已经创下该领域融资速度及融资规模的纪录,壁仞科技也成为该行业成长势头最为迅猛的“独角兽”。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壁仞科技已组建了一支超过450人的研发团队,预计今年底达700人,覆盖硬件、软件、芯片系统等全技术生态环节,其中硕士以上学历逾85%,并且大部分是拥有多年行业经验的“老兵”。 通过采用高端封装技术,壁仞科技的第一款GPU芯片定位高端通用智能计算,具备高性能、可拓展性、可虚拟化等特性,支持云端训练和推理,目前已经到了收尾阶段,预计将在今年流片。从研发伊始,壁仞科技就做好了前瞻性规划,所有的产品都与生态密切的配合,同时也无限接近客户,与供应商、生态合作伙伴早早就开始沟通,对于客户的需求也分析得非常透彻,“我们会贴近他们去解决痛点,而不是产生特别超前的东西”。 张文对脚下的这块土地很有感情。“上海是法律机制非常完善的地方,同时IC设计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一般说的国际化还要国际化。”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一层展示大厅里一个智能机器人充满感情的嘹亮高歌,引来现场观众驻足欣赏。它就是来自上海竹间智能科技的多模态情感数字人,它不仅形象俏丽、表情动作亲和,还可讲解,可问答,可闲聊,甚至富有感情地一展歌喉。 竹间智能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致力于打造首款人机情感互动、读懂语义思维、满足用户需求情感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公司。凭借在国内多年深耕NLP所积累的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竹简智能逆势飞扬,去年疫情至今,已累计融资3亿元人民币。在竹间智能创始人、CEO简仁贤看来,要想制造出和人类的表现完全一样的人工智能,就必须把理性和情感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能当成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来设计。“竹间智能要做的就是具备情感基因、个人专属的机器人”。 记者获悉,上海正在重点创新攻关、重大招商引资、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快突破,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链接效应,推动四个平台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左右,2025年达到4000亿元。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