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大会堂里召开了一场关于“标准”的大会——全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暨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动员推进会。标准化在我省并不是个新词,它是当前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更是坚持了十余年的一项发展战略。
把标准化提到战略的高度,可见这项工作非同一般。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标准就是规则话语权和竞争制高点。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标准化建设的省份之一,浙江已有了一系列“大动作”——去年7月,《浙江省“标准化+”行动计划》发布;去年底,成为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今年初,《浙江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出台。
在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紧锣密鼓地推进“标准化”进程,这并不难理解——打造“浙江样板”需要标准来引领,提供“浙江经验”需要标准来实践,这是浙江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浙江标准”如何探路?
加快振兴实体经济
每当有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我们常会听到“缺乏相关标准”或是“标准跟不上产品更新迭代”的表述。
我省的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5.7%,但仍面临整体水平不高、采标落后等问题。为此,我省决心做一次摸排,给产品进行“标准体检”,具体做法是围绕“10+1”传统产业和我省10个重点产品,逐个开展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比,目的是推动企业对标达标提标,引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这项浩大的对标工程,不仅比对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将产品与国外标杆品牌进行比对,找出差距。在13日的推进会现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首轮成果——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和10个重点产品对标报告。
以纺织业为例,与国际最权威的标准相比,国内纱线优等品指标基本处在该标准的50%至75%之间,传统产业的提标工作迫在眉睫。浙江已迅速行动,就在12日,我省举办国际、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接浙江产业活动,推动签署了一批制定标准意向协议,鼓励浙江企业从“制造者”转变成“制标者”。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是全球制造业、国际贸易甚至是世界经济的规律;“标准跟跑”,决定了产业在低端循环。对标行动还在进行中,浙江把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今年标准化试点的四大“主攻点”之首,目的就是要提高标准水平,特别是标准国际化水平,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目前已制定发布190项“浙江制造”先进标准。试点期间,我省将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以标准生态链带动产业生态链,让“浙江制造”成为“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和“中国制造”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