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全球高层次人才发出最新“求贤帖”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1-01-05

  “上海是一片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沃土。”采访中,许多扎根上海的海内外人才表达了这样的共识。人才、技术、项目、资金都在此汇聚,创新创业生态圈越来越有活力,他们对未来在上海创新创业充满期待。

  政策“组合拳”激发活力

  这个月起,上海一批落户新政开始实施,包括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的“居转户”人员、引进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在内的各类群体,都成为政策优化的受益对象。就在4个月前,上海海外人才“4+1”新政发布,留学人员来沪创业将获得从资金支持、社保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到落户“绿色通道”、专业服务等在内的立体支持。

  近年来,一系列新政、一项项举措相继出台,释放着同一个信号——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继上海人才新政“20条”“30条”之后,2018年上海发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聚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等13个上海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量身定制,一人一策”遴选高峰人才,进一步推动上海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

  数据显示,目前,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有19万余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53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8亿美元,12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驱动力的创业企业,其中境内上市企业达35家,境外上市企业10家。同时,在沪工作的外国人达到21.5万人,占全国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国首位。

  政策多了,“简”与“放”却是核心。“简”的是流程、环节,“放”的则是障碍与权限,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厚植人才优势。

  “科研人员可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这条政策,引起了当时还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德辉的关注。后来,徐德辉提交了离岗创业申请,成了所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研究所不仅为他保留了事业单位编制,还安排他创立的烨映电子入驻“新微创源”孵化器,接受传感器领域创业的专业服务。

  如今,该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感知和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相关产品在市场上已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营造宜业宜居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要“引进来”,更要能“尽其用”。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软实力。

  自2013年起,上海连续七年举办“中国海归创业大会暨上海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会”,通过资金与项目对接,整合科技资源配置、课题论证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服务等,为海归经验传承、聚集创新人才提供舞台,打开了一扇上海对外广招四方之才的窗口。博通集成、英语流利说、一药网等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在此平台上得到关注和孵化。

  201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王翌走出硅谷、离开谷歌,选择回国创业,在上海创办了“人工智能+英语学习”的手机应用“流利说”。他和他的企业享受到了启动资金、人才公寓、工商办理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并于2018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这些年里,我没有一秒钟后悔回国!”他毫不讳言对上海创业环境的喜爱,政府部门支持创新创业和海外人才的政策为他带来了切实帮助。“做成一件事,需要选一个最容易成功的地方,我认为上海就是这个地方。”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