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中国历来重视人才建设。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创新呼唤人才,创新需要人才,创新创造人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实现从内向型工商业城市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转变,从全国改革开放“后卫”向排头兵和先行者的角色转变,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的不断集聚和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当前,中央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上海也已明确“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我认为关键还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与政策共同发力。
要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我对教育事业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
自高校毕业后,我就留校任教,经历三十年的讲台生涯,从讲师一路成长为高校校长。在宝山工作期间,我仍然十分重视教育,从未停止过带教研究生的工作。现在,我又回归到教育界。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愈发认识到,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确到了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阶段。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对于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唯名校、唯学历、唯论文的思路,而是“以用为本”,从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工作绩效、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综合考量。就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而言,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主动对接科技前沿,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开拓跨学科教育前沿阵地,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跨学科知识融合创新,适应企业管理的成长性需求,为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贡献才智。
与一些技术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稍显薄弱,一部分原因是大批优秀的学生去了海外。如何为中国的科创事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培养和引进更多人才,是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要把重点放在对领军人物和青年人才的选拔上,设立青年基金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同时,技术应用层面的奖励也要跟上。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一些学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非常重要。这一模式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然后进入企业进行具体应用。
例如轨道交通这样迅猛发展的产业,从199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轨道交通成为了世界第一。如果高校在轨道交通的运营、通讯、工程等方面不与企业合作,学生根本学不到真本领。还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有时企业比高校科研进步更快,高等院校如果想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就必须和企业合作。
我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任职时,要求应用学科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必须参加产业合作项目,并在大四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毕业论文也需要在企业里完成,实行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帮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领域。在这方面,医学类院校做得最好,因为它有实习期和带教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同时接受教育。
高校系统如果想要实现这种校企合作的联动培养模式,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例如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我们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学校不断给予的支持,毕业后也愿意为学校提供企业合作的资源,从而形成互助模式。我们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也为我们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