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港两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不过仍主要停留在探亲访友和休闲娱乐层面,跨境公干和上班的人数虽然总体上在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
而面对世界第四大湾区建设的美好前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已经形成并且发展提上日程的背景下,如何鼓励更多香港年轻人来内地尤其是深圳就业,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流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命题。
更大的生活和就业空间
目前,粤港还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要素自由流动,而“人”的率先流动可能会带动“物”和“资金”在大湾区内的流动。即便是从实际因素考虑,来内地工作也有助于香港年轻人降低生活成本,增加就业机会。
深圳的优势不言自明。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5年公布的调查数据,全港共有86400间劏房。劏房居民有近20万人,大部分是青年至中年的低学历人士。多数人租住的主要原因是租金便宜,每月平均租金3800港元。
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常委金孝贤在8月底深圳市政协召开的一次专题会议上说,目前香港公屋大概有100万套。与劏房住户相比,公屋住户要轻松得多,租金支出通常占收入不到两成。“香港房屋署还规定,租金支出超过18.5%的公屋住户每月可获减免1/4的租金。香港很多年轻人甚至拒绝加薪、升职,只为收入不超过公屋入息上限,但是轮候至少要5年。”
在就业上也是如此。金孝贤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香港,大量的就业机会都在金融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在工程、科研方面的就业机会比较少。今年香港大学还取消了天文学及数学/物理两门主修,侧面反映了香港在这方面的出路和工种非常少。”
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历史机遇下,香港的青年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跨境就业可能会是大湾区的常态,就像现在很多人住在东莞,却在深圳上班。
深圳被认为是香港人来内地就业的一个非常合适的城市。在深圳,高新企业云集,金融机构众多,而且距香港很近,香港人来深圳工作的话,无须远离原来的生活圈子。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年轻人如果学的是理工科,那么他们在深圳高科技产业就业比较容易,加上他们是香港居民的身份去很多国家是免签的,去境外交流合作十分方便,大公司相对乐意聘请这些年轻人。”
30多岁的香港人张鹏(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从美国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
几个月前,他从深圳一家高新企业跳槽了,不过并没有回到香港,而是被另一家大型模具厂挖过去任项目经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深圳的工作机会更多,像我现在所在的公司虽然总部在香港,但是只有财务和行政,要做项目的话当然要留在深圳。”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