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正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的热词。日前发布的上海版“新基建35条”明确,将5G和固网“双千兆”作为新基建四大建设行动中“新网络”行动的核心。未来三年,上海将新建3.4万个室外5G基站,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
去年工信部宣布启动5G商用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第一时间在上海完成5G首发。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已建室外5G基站18412个、室内小站18585个。5G支撑下,零售、旅游、制造、医疗、教育等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大幅加快,已涌现出230余项5G创新应用,如商飞5G示范工厂、洋山港智能重卡等项目皆走在全国前列。面向未来,5G正成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支撑。
生活越来越“智能”
5G网络是一条看不见的超级高速信息公路,在上海生活的你,可能已体会到生活正变得更智能。在虹口区,一家名为“爱趣拿”的无人便利店,通过5G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体感红外线以及移动支付等相结合,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店内分布着50多个高清智能识别摄影头,一旦货品被拿走,货架传感器便发生数据变化。离店时,只要这件货品和你一起出去,相应的款项就在绑定账户上自动扣款。
在医疗领域,5G带来的变化更是划时代的。
日前,世界首例5G聚焦超声远程手术在上海完成。在5G环境下,许永华教授在上海国际医学(000516)中心远程控制徐汇医院的聚焦超声设备,成功为患者消融5个子宫肌瘤。对医疗手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精度和时间,5G技术低延时、高速而分频段的传输特征为远程手术提供了技术保障,解决了以往4G网络经常产生的卡顿、音画不同步、设备清晰度等问题。
当车站遇上5G,又会带来哪些神奇的体验?在全球首个采用5G室内数字系统建设的虹桥火车站内,临近发车的旅客,带着老人小孩行进缓慢,此刻也不用担心,5G代步机器人已经上岗,它会按时把你送达检票口。此外,旅客可以通过室内导航系统找到精确的候车位置、打车位置,还能实现无感知出站等。这座全球首个5G火车站,正在朝越来越智能的方向发展。
制造越来越“智慧”
对普通人而言,5G可能意味着更快的网速,更便利的服务体验。但这仅仅是5G应用的冰山一角。5G时代将通信服务的主体从人逐步迁移到物,将来80%左右的5G设施将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这将给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最先进的大飞机制造为例,去年上海联通与中国商飞合作,把5G带入工厂,将C919大飞机复杂无比的系统工程化繁为简,200多万个零部件实现与人、机、车间和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的广泛互联,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智慧工厂还通过5G网络承载的精准室内定位系统,可以把车间内摆放的零配件定位误差缩小在3厘米以内。飞机制造师们通过室内导航设备,在需要时就能很快找到它们,或者原地归还。
在传统制造领域,5G技术也切合企业转型智能制造之需,满足工业环境下对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的应用需求。
可以说,5G赋能正成为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前不久上海发布的在线新经济方案,把利用5G等技术打造无人工厂放在首位,提出到2022年末,建设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加快高端装备、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智能化转型。